編者按:為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見圳40·外國人眼中的深圳”系列訪談活動于7月正式啟動,以影像、文字、音頻、書籍等多種形式,專訪科技、金融、醫療、教育、人文等不同領域的40名外國人才代表,講述40年來外國人才見證、參與以及推動深圳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的故事。該活動由科學技術部外國專家服務司指導,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深圳市外國專家局)、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主辦,深圳國際人才交流中心、深圳新聞網承辦,得到了深圳市國際交流合作基金會、招商蛇口的特別支持。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1月4日訊 (記者 黃芷苑 曹園芳) “來了就是深圳人,來了就當志愿者。”在深圳,有超186萬名志愿者,這些“紅馬甲”們,活躍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深入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中。經過多年的發展,“紅馬甲”已然為這個時代留下最為精彩的注腳。
來自加納的Francis Kwesi Hagan便是這百萬“紅馬甲”大軍中的一員,他是寶安國際青年志愿服務U站站長,在深圳工作了近17年,是名副其實的“深圳通”。他用流利的中文為市民服務,幫助外國人融入社區,同時傳播中國文化,以熱心傳遞使命,以熱情回饋城市。
如今,Francis Kwesi Hagan通過志愿者的工作,不僅拓寬了朋友圈,而且獲得了內心的滿足感。
十幾年如一日,用志愿服務回饋城市
熱情的服務態度、活潑開朗的性格是Francis Kwesi Hagan的真實寫照。他向記者提到,2004年他因旅游來到深圳,當即被深圳人的熱情好客和深圳的城市魅力所吸引,所以,他決定留下來。幸運的是,因為擁有教師資格證,他成為了中英公學的一名教師。當然,最令他驕傲的身份是——深圳志愿者。
在Francis Kwesi Hagan看來,在深圳作為一名外籍志愿者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在生活中,當你使別人感到高興時,你就會獲得內心的滿足。這就像即使你很難過或者家里的事讓你難過,當你出去做志愿者工作時,你會得到他人的陪伴,就會感覺到總有人在你身邊。”
志愿者工作,Francis Kwesi Hagan一干就是十多年。在花卉博覽會、大運會等深圳許多重大活動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還組織過兒童夏令營活動,在相關政府單位協助辦理公司登記,在為外籍人士組織的活動中積極分享和中國文化。
“在我所參加的各種義工活動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我能夠幫助別人時,他們臉上的笑容以及義工家庭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讓義工成員們像兄弟姐妹一樣相處。”在Francis Kwesi Hagan眼中,志愿服務是人們自我發現與重塑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也是外國人對社會以及這座城市表達感謝的一種方式。
深圳充滿正能量的志愿者氛圍
“我喜歡深圳志愿者的熱情和敬業,即使是學生們也非常渴望為城市服務。”Francis Kwesi Hagan認為,在深圳當志愿者是非常幸運的事情,城市充斥著正能量的氛圍,“政府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來幫助外籍人士融入各個社區,就其本身而言,這實際上是一種讓外國人了解以及向全球推廣中國文化的一種方法,讓世界真正看到優良和真實的中國文化。”
成為一名志愿者后,Francis Kwesi Hagan的生活也有了很多變化,“我在做志愿者工作期間遇到了很多人,結識了很多良師益友,他們總是支持著我這樣一個外國人,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富有正能量的標志,你會感到你屬于這個社區,你和這些人、你的鄰居都是一家人,這也帶給了我一種安全感、一種手足情誼,讓團隊成員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方式。”
志愿服務精神是這座城市文明的體現
Francis Kwesi Hagan表示,深圳作為全國第一個系統提出建設“志愿者之城”的城市,“紅馬甲”是深圳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志愿服務精神更是這座城市文明的體現。“我喜歡深圳志愿者的熱情和熱心,以及志愿者在深圳履行他們職責的職業精神。”
具體來說,志愿者在城市的存在,就是為那些可能迷路或以其他形式尋求幫助的外來人提供了一種安全感,包括那些既要工作又要哺乳的母親。
“志愿者可以幫助他們照顧嬰兒。志愿者們積極監督垃圾分類工作,花時間陪伴老人,甚至在成員之間提供陪伴和支持。這種心理和情感上的相互支持是深圳志愿精神的一個重要特征。”Francis Kwesi Hagan說。
在采訪中,Francis Kwesi Hagan對深圳深情表白,也對深圳經濟特區40年的高速發展點贊。未來,他希望深圳繼續保持包容多元化的特點,吸引更多的畢業生和外來建設者來深尋夢。
本期嘉賓:Francis Kwesi Hagan(加納)
寶安國際青年志愿服務U站站長,寶安區第三屆“玫瑰獎章”獲得者。他積極參與各類志愿服務,希望以義工的身份為社會服務,幫助來深圳的外國人,傳播奉獻、團結、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他是深圳及周邊地區加納人社區的副主席,也是所有加納人在中國福利的支持者,幫助加納大使館為加納駐華人員服務。
(本期執行團隊:王嬋、曹園芳、黃芷苑、宋志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