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1年12月3日訊(記者 張俊達)11月30日至12月2日,中國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2021創享盛典在線上成功舉行。七歲的社企論壇年會將從今年起,升級為以“重塑商業與資本的使命”為主題的年度創享盛典,引領未來新經濟浪潮。
2021創享盛典以“綠色復蘇,共創共享”為主題,來自學術界、企業界、投資界、公益界和媒體界等多元跨界的國內外重量級嘉賓,從全球治理的視角,聚焦綠色經濟,探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之道,結合我國在共同富裕和碳達峰、碳中和的實踐,交流科技創新和協同發展的向善之術。2021創享盛典全程安排手語直播,與聽障群體共享思想盛宴。十多個平臺同步直播,三天累積超610萬人次在線觀看。
回歸本源,重塑商業與資本終極價值
疫情之下,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成為國內外廣泛關注的話題,全球經濟要實現“綠色復蘇”,商業和資本必將迎來系統性變革,我們需要思考生命本質和長期主義的價值。
中國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2021創享盛典第七屆輪值主席、老牛基金會理事長雷永勝在致辭中指出,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取向已不再適應時代需求,商業和資本的價值亟需重新定義。企業和投資機構要肩負起社會和環境責任,這不僅僅關乎個人和機構的品牌與聲譽,還關系著全人類的生存空間。
聯合國項目事務署可持續基礎設施投資司司長李楠在主旨發言中結合全球最新趨勢,提出了資本在促進全球綠色復蘇與可持續發展的五點思考。
李楠指出,《格拉斯哥氣候公約》的長期承諾和130萬億金融資本讓全球振奮,但如何轉變為實際投資策略和資產配置,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難點。資本如何流動到最需要幫助的發展中國家,實現其能源轉型,這將決定全球氣候行動的成敗。如何釋放創新創造力,促進共同富裕繁榮,并能在追求短期目標中解決緊迫挑戰性問題和在人類長遠發展中做好平衡和選擇,都是艱巨的現實性問題。中國原創性、獨特性的探索,帶給全球治理有益的啟示。
“讓資本回歸到生命的本源,對于構建未來社會的價值系統具有深遠意義。我們需要用改革、重塑和創新的眼光來引領和利用我們現有的資本、技術和人力資源”,李楠強調。
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升和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朋友圈發起人、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秦朔以中國企業發展實踐為基礎,對商業向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進行了深入對話。陳東升認為,泰康保持長期快速發展,和企業向善理念密不可分。企業需要做到初心不改,創新永續和商業向善。而商業向善又分為三個層次,不作惡、不驕橫是底線,以人為本是核心,而造福社會是最高層次。秦朔總結到,無論是商業向善還是公益慈善,都需要企業家具有遠見,需要有專業主義,需要有價值觀,也需要有社會責任。
商業向善,緊抓雙碳機遇
從全球來看,自然資源正成為稀缺品,ESG理念成為主流趨勢,對市場的影響日益顯著。環境問題不再只是政府和公益機構要解決的問題,已從公共領域進入到主流商業和金融領域。應對氣候變化,企業是不可或缺的主力軍成為全球共識。
互惠經濟創始人兼執行董事、瑪氏公司前首席經濟學家Bruno Roche提出,我們的經濟模式應該從“制造問題就能盈利”變成“只有解決問題才能盈利”。將“互惠”概念融入到商業模式中,不僅能產生社會效益,更能創造經濟價值。那么每一個利益相關方,包括人類和地球,都能獲得長足的發展。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周浩指出,外部宏觀環境的大力支持,將大大推動私有部門在雙碳上的投資和執行力度。投資行業在融投管退各環節都提出了ESG方面的要求,并把它作為一個重要指標。企業把ESG作為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來考量并建設自己的能力,這樣才能持續為股東和投資人帶來最大的回報和價值。
到2050年,全球實現凈零碳排放,每年至少需要萬億美金的投入。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投入資金也將超過百萬億人民幣。這里孕育著大量技術創新、創業和投資機會。如何抓住百年難得的大機遇,在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秘書長王稚晟主持的“解決氣候問題是門‘好生意’嗎?”圓桌對話中,嘉賓們給出了自己的觀察和思考。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孫莉莉提出,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復蘇政策和行動的推動下,世界必將迎來一場綠色低碳技術革命和產業的變革。對企業而言,如何抓住氣候目標帶來的科技創新和產業機遇,打造新的增長點,將是艱巨的挑戰。
青云創投合伙人盧琦表示,要實現2050年目標,一定需要大量的私營部門切入或者主導。讓私營部門更有動力去參與氣候變化議題,需要搭建好一個生態網絡,形成資本接力和資源扶持。
麥肯錫全球副董事合伙人、麥肯錫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業務核心負責人吉雅圖認為,我們應該在資本再配置、重點行業需求捕捉、成本提升應對和勞動力整體轉型中找到企業和個人的機會與地位。
江蘇國技聚能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蘇州聚甪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衛星表示,環保是很大的產業,更是一個生態圈。要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實現減碳固碳的循環發展。解決氣候問題不僅是門好生意,更是可持續發展的好生意。
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碳減排標準工作組組長、綠普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碳交易總監顏磊強調了互聯網在減碳方面的作用,他認為通過互聯網方式可以帶動并激勵大眾去實現個人減排,也能幫助企業通過這樣的公益活動,實現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共創共享,匯聚跨界力量
碳中和碳達峰和共同富裕大背景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的邊界正在重構。創享盛典上,來自學術界、投資機構、平臺機構、基金會、媒體的多元主體分享了運用商業模式進行的向善實踐。
長江商學院教授朱睿重點介紹了商業向善中的三個核心理念,并用商業向善三部曲指導企業踐行向善。領教商學堂聯合創始人、CEO朱小斌就商業向善如何從四個層面帶動企業進行社會創新進行了解讀。愛照護創始人、CEO丁勇,中集集團高級顧問、原副總裁,中集集團可持續發展報告領導小組主任吳發沛,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集團首席運營官陳科和阿甘鍋盔創始人張玉則用企業向善實踐,回應了朱睿和朱小斌提出的商業向善理念的可行性和成效。
愛照護通過技術創新,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了更精準有效的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中集集團圍繞聯合國SDGs17個目標,將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企業商業發展緊密結合,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甚至帶動產業鏈可持續發展。安踏集團通過企業使命定位、ESG指標落實,實現年度收益增長幅度遠高于碳排放增長,并且碳強度有明顯的降低趨勢。阿甘鍋盔為顧客提供優質食品的同時,著重激活和帶動內部員工伙伴、加盟行業伙伴和社會群體伙伴,實現共同成長,共享發展紅利。
圓桌討論環節,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中國風險治理創新項目實驗室主任、北京師范大學風險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張強邀請先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欽若,禹閎資本創始合伙人唐榮漢,《中國新聞周刊》社長、《中國慈善家》社長、中新凱悅傳媒集團董事長呂振亞,FOFWEEKLY創始合伙人兼CEO張予豪,世紀長河集團董事長、美年大健康聯席董事長郭美玲,福特基金會(美國)北京代表處項目官員谷青和中國扶貧基金會執行副理事長劉文奎分享了“如何通過改變商業和資本讓世界更美好”的實踐路徑。
陳欽若強調,先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投資全流程中一直踐行影響力投資的邏輯,在疫情下,關注到 E SG的被投企業盈利表現更加優秀。
唐榮漢表示,禹閎資本通過影響力投資組合給投資人創造財務價值,同時也實現了顯著的社會價值。生態戰略和綠色復蘇背景下,影響力投資將迎來一個歷史機遇。
呂振亞認為,當下要成為更成功的投資人或更成功的企業家,需要把商業向善或者慈善戰略考慮地更全面,擺到更重要的位置,而且貫徹始終。
張予豪說,國有母基金已經加入ESG影響力投資標準,這將對市場化的VC/PE起到一個極大的帶動和引導性作用。
郭美玲有著在企業和公益慈善的多年實踐,她希望“十四五”期間,通過社會企業和影響力投資的推動,讓更多的人和企業關注健康,讓大眾身體健康、生活富裕。
谷青分享了福特基金會的實踐,基金會不僅是公益慈善領域范疇內的基金會,同時也是資本市場上非常重要的機構投資人,這使得基金會能夠善用公益慈善和金融投資的資源和工具,成為引領非營利機構,撬動商業和資本一起來有效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的領航者。
劉文奎表示,扶貧基金會創辦了兩家社會企業,不僅撬動大量資本投入,還帶動供應鏈建設。實踐表明,社會企業是商業和資本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非常好的工具。
商業向善、資本向善、科技向善,“向善”已不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后疫情時代的必選項。正如中國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總裁馬翔宇在2021創享盛典閉幕時所說,“重塑商業和資本的使命,做兼具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企業與投資已成為時代所需,企業之責。讓我們,為改變,為未來,一起向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