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 ·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28日訊(記者 田志強)昨日,2020粵港澳大灣區媒體“聚焦‘長沙軟件業再出發’”主題采訪活動舉行啟動儀式。長沙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剛,長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邱繼興,長沙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朱錦輝,長沙市工信局黨組書記、局長康小平,香港經濟導報總經理鄧明宇出席此次活動。湘江新區產業促進局、岳麓山大科城、天心經開區、馬欄山視頻文創園、長沙信息產業園等相關領導參加。
據悉,10月28日至29日期間,來自香港經濟導報、鳳凰衛視等23家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的記者將深入探訪長沙工業園區與企業,實地了解長沙制造業、軟件業等領域的產業基礎和發展情況,探索粵港澳大灣區與長沙合作的新機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優勢資源與長沙的有效對接。
“硬”、“軟”、“新”、“潮”描繪長沙產業特色
長沙是湖南省的省會,總面積1.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15萬,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長沙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迅速,GDP總量邁入“萬億俱樂部”,智能制造、文化創意、現代農業等領域保持領先地位,躋身國內“新一線”城市,連續12年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獲評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桿城市。
啟動儀式上,長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邱繼興用“硬”、“軟”、“新”、“潮”準確而生動的概括出了長沙的產業特色。
長沙很“硬”,有最硬核的“機械”產業,被譽為“智造之城”“工程機械之都”,制造業在全市經濟總量中約占三分之一,目前擁有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山河智能等全球工程機械50強企業,市級智能制造試點企業104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和專項項目27個,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
長沙很“軟”,有最柔軟的“文化”產業,2017年長沙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創意城市網絡,獲評全國首個世界“媒體藝術之都”。多年來長沙打造了“電視湘軍”“出版湘軍”等一大批文化品牌,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收1584.7億,文化驅動正成為長沙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長沙很“新”,有最新興的“軟件”產業,又有“移動互聯網產業第五城”之稱。近年來長沙重點主攻“三智一芯”產業,加快“軟件業再出發”,以軟件產業的發展賦能制造業、反哺產業鏈,幫助長沙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了長沙軟件園、岳麓山大學科技城、長沙信息產業園等新興園區。
長沙很“潮”,有最新潮的“智慧”產業,新增“自動駕駛第一城”城市名片。截止2019年累計引進智能汽車頭部企業近30家,已經集聚智能汽車產業重點企業347家。
“一園五區兩山”勾勒出軟件產業發展格局
作為此次采訪活動的絕對主角,“軟件產業”規模如何?是如何規劃的?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據了解,長沙軟件園是首批國家火炬計劃四大軟件基地之一,長沙市是繼北京之后全國第二個獲批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區的城市。
如何統籌協調,做到“全市一盤棋”,既能發揮各園區的優勢,又能實現發展的聯動互補?這就需要明確各園區的功能定位。記者從《長沙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三年(2020-2022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中了解到,長沙市從發展目標、產業布局、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四個方面,對長沙軟件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指明了發展路徑,以推動全市優化產業結構,打造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此外,《行動計劃》中還創造性的提出了“一園五區兩山”軟件產業格局。其中,長沙高新區(長沙軟件園)為核心區,加快提升長沙軟件園品牌影響力和國際化能力,迅速做大產業規模。芙蓉區、天心區、岳麓區、開福區、雨花區為拓展區,依托CBD、商務樓宇、城市地標等,構筑軟件園區專業服務運營模式。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學科優勢、研發專長,重點從互聯網+文化創意、大數據、人工智能、信息服務等領域進行產業導入。馬欄山視頻文創園發揮高清視頻、數字內容等軟件和信息服務優勢,形成較強的產業集聚力、企業吸附力和行業影響力。
接下來,在為期兩天的采訪中,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23家主流媒體將走進長沙的5個園區和10多家企業,通過媒體視角呈現長沙軟件產業的發展規模及水平,搭建起粵港澳大灣區和長沙軟件業溝通的橋梁,助力長沙產業在吸引海內外資本、粵港澳企業、專業人才獲得更大的提升,助推長沙產業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