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報2019年6月19日訊 (記者周雨萌)“中國制造業要走向強盛,必須注重裝備,裝備是制造的源頭,裝備可助力制造邁向強盛,進而激發創新。”日前,深圳吉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陽如坤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吉陽堅守裝備制造業,不斷自主創新,開啟鋰電裝備國產化進程,成為行業領軍企業。
目前,吉陽已是寧德時代、ATL、國軒高科等國內知名動力電池企業的主要設備提供商,申請鋰電制造裝備專利多達340多項,其中60%為發明專利,在裝備技術方面首創的“卷繞、疊片、激光切割”等工藝已超越日韓,成功走在世界前列;積極推動國內電池裝備領域的標準制定,其中13項標準成功落地。
開啟鋰電裝備國產化進程
十幾年前,深圳鋰電制造業剛剛起步,工廠車間全是清一色的德國、日本進口裝備。敏銳的陽如坤看到“電力驅動汽車”的發展前景,開始關注鋰電裝備領域。
“那時候深圳不需要機器人,但需要自動化的鋰電裝備。”陽如坤認為,深圳必須要有自動化和先進的制造技術,才能提升競爭力,而鋰電產業的未來也一定是靠高精度智能裝備去實現的。2006年,搞機器人開發的陽如坤跨界鋰電裝備行業,吉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由此誕生,成為當時國內最早專注鋰電設備的企業之一。
十幾年來,吉陽堅持自主創新、堅持發現問題找源頭、探機理的大制造理念;先后開創了“卷繞機”、“疊片機”、“激光切割”、“組裝線”、“注液機”等技術工藝先河,并超過日韓企業,開辟出一條屬于吉陽特色的中國鋰電池制造裝備的創新發展模式,推動鋰電裝備的國產化進程。
試錯中技術不斷迭代走向成熟
2014年是一個分水嶺,這一年,鋰電設備市場上開始廣泛采用“激光切割”工藝技術,而這一技術,正是陽如坤帶領團隊首創的。從2008年開始研發,到2014年大規模應用,陽如坤和團隊用了整整6年。
“電池制造出現的安全問題往往是由毛刺、粉塵問題引起的,激光切割可以很好地解決毛刺問題。”他說,“我很早在想,是否可以用激光來代替五金切割?”當時業界普遍認為激光切割會產生燒灼、粉塵以及熔珠等一系列問題,并遭到電池專家的質疑。
于是,陽如坤帶領團隊集中“火力”研究激光切割工藝,從激光與材料的作用材料機理,到研究切割粉塵的形成;從吃透參數到在極片上反復調整試驗,通過不斷試錯、用了三年時間,最終克服了熔珠問題。
回憶起這段經歷,陽如坤很平靜。他告訴記者,目前電池的安全問題大多是由制造端產生,例如雜質、粉塵、熔珠、濕度等,如果制造電池在源頭上把工藝做精,使電池良品率提升,再加上效率的提升,那么產品良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便可產生1500萬以上的經濟效益。
制造不是求快而是做好基礎
目前,我國整體鋰電產業處于高速增長期。2018年全球鋰電池產量達到121億只,市場規模已達到2414.81億元。根據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和財政部共同印發的《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0年我國動力鋰電池總產能將超過100GWh,形成年產銷規模40GWh以上的龍頭企業,2017-2019年動力鋰電池復合增速會超40%。
面對如此龐大的產能需求,陽如坤直言,即使如此,在產能上鋰電還有100倍的增長空間。提高制造質量、制造安全及產能成為擺在鋰電行業面前最大的鴻溝。
問題在哪?除了需要通過智能裝備提高生產效率之外,市場上出現不少用6個月時間快速搭建生產線,但由于電池工藝設計沒做好,導致一年后生產線不能投產的窘境。“因為工藝基礎不夠,前期工作沒到位。正常情況應該先有電池產品、工藝,才有設備、生產線,我們往往搞反了;總是想求快,卻丟掉了工程思想,基礎才是關鍵。”陽如坤說。
另一個基礎就是“標準”。在電池規格方面,德國有11種規格、韓國有4個、豐田電池僅有2個規格,而我國在2017年的電池尺寸多達156個,普遍缺乏統一規范是我國鋰電發展的又一挑戰。陽如坤一直倡導統一電池規格、制定制造規范。
吉陽先后承擔了工信部電子發展基金項目、國家發改委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項目以及深圳市科創委、經信委、發改委技術開發、技術攻關等項目10多項;參與了2015年、2016年、2018年工信部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新模式項目3項,在去年年底,有10個電池尺寸標準成功落地。“鋰電的發展需要產業共建,大規模和智能化將是未來制造裝備行業的發展方向。裝備企業將慢慢從制造型企業轉向服務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