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深圳新聞網首頁>行業資訊頻道>科技>本日精選>

打造科學中心,深圳要做什么

打造科學中心,深圳要做什么

分享
人工智能朗讀:

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是三個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而深圳正是大灣區的核心引擎。

深圳商報2019年1月17日訊 (記者王海榮)不久前市委全會提出,深圳今年將實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共建行動,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增強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引擎功能。深圳昨天進入兩會時間,致公黨深圳市委準備的提案,便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標尺,量度深圳在建設“可持續發展國際化創新之都”上的差距。

基礎資源與產業創新不匹配

在國家科技戰略布局中,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是三個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而深圳正是大灣區的核心引擎。深圳位列三大科創中心,卻沒有位列三大科學中心。在國家布局中,已經明確的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設在北京、上海和合肥。致公黨深圳市委的提案坦言:深圳的國家研發基礎資源與產業創新中心不匹配。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有助于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顯著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偨Y三大中心的經驗,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有四個途徑: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和研究型大學,匯聚培育全球頂尖科研機構和一流研究團隊,組織開展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

比照這些,可以看出深圳的差距。致公黨深圳市委的提案直言不諱地說:深圳本土雙一流大學數量為零,高等教育資源落后于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此外,國家級創新載體數量偏少、能級偏低。提案列出的數字還顯示,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例,深圳僅有6家,遠低于北京、上海、廣州;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深圳也僅有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計算中心)、深圳國家基因庫、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等。

提案還稱,深圳基礎研究布局與投入不足。深圳基礎研究戰略布局無法滿足產業創新快速發展的需求,在某些重要產業或優勢產業方面缺乏超前部署,導致產業鏈“前端”薄弱,無法支撐產業快速發展。2017年,深圳市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占GDP比重達4.13%,而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比重僅為3%左右,與北京上海等城市存在較大差距。

聚焦基礎實現新突破

科創中心與科學中心,只有一字之差,內容大為不同。改變不匹配的境況,致公黨深圳市委盯準基礎。

相關提案建議,首先要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管理機制,提升設施開放共享和運行水平。其次加強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引進和培育,并爭取將深圳市自主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列入國家規劃。此外,建立穩定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經費保障,加強與國內外頂級科研院校合作,培養一流科研人才,打造高水平基礎研究機構。推動建設高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以及展示中心、數據中心等綜合配套服務設施。

致公黨深圳市委會還提出,要發揮深圳高新科技市場化程度高的優勢,鼓勵企業尋找相對應的研究方向,參與到基礎研究中,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深入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攻克企業面臨的基礎研究難題。

空間布局抓住三大區域

針對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相關提案指出深圳空間布局中的三個點。

正中間的一點是西麗湖國際科技城。圍繞著西麗湖,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等毗鄰而居,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西麗校區以及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也在此布局。眾多高校、科研平臺的集聚,將推動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原始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核心區。

北面的一點是光明科學城。規劃面積約21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學城自去年亮相以來,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其核心區將聚焦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空間科學等重點學科領域,建設一批前沿領域的大科學裝置和國家級實驗室、綜合研究平臺等,目前擬規劃建設5個大科學裝置。

南面的一點是“深港邊境創新科技合作區”。在利用粵港澳大灣區政策機遇,進一步強化珠三角東岸地區創新網絡方面,致公黨深圳市委會建議實施“南合作、北智造”戰略,全面梳理統籌“機荷-深惠高速”以北地區的空間產業資源,有針對性地進行“北深圳科技制造產業帶”的規劃,滿足“總部+創新研發+高端制造”的產業空間發展。南側積極發展“深港邊境創新科技合作區”,進一步加強深港間科創的合作。

從更大的空間布局著手,致公黨深圳市委會還提議,深圳可以充分利用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的契機,與周邊城市聯合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責任編輯:田志強]
欧美午夜福利視頻,精品久久福利一区二区,久久精品免视看产,久久免费精品十八
亚洲日韩欧美香蕉一区 | 中国精品国产yw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网5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 亚洲免费一级字幕 | 亚洲视频日韩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