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科創板上市企業的注冊地進行梳理,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就是地區分布不均。在筆者看來,原因可以歸結于兩方面。
首先,與各地經濟發展和政策引導密不可分。
比如,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省市,都是經濟非常發達的地區,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新經濟行業都十分集中。而毋庸置疑的是,經濟發達省份往往能夠吸引更多的資金和人才聚集,并形成產業聚合。
以目前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最多的上海市為例,初步核算,上海市在2018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GDP)32679.87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5461.91億元,比上年增長8.2%。同時,上海市還出臺了一系列舉措,推進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比如,今年3月份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上海建成富有活力的區域創新體系,涌現一批世界級的科研機構、創新平臺和創新企業。
如果將范圍進一步擴大,我們可以發現,得益于政策的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的產業結構,是與科創板較為貼合的。
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么科創板的上市企業在地域分布上會出現不均衡的情況。
其次,有些省份擁有眾多優質的高校、科研院所,為科創企業的孵化創造了條件。
比如,西安市擁有眾多高校,具備獨特的科技、教育、文化、產業集群和區位優勢。西安市兩家已經上市的科創板公司,西部超導是陜西省科技廳直屬院所西北有色研究院控股公司,鉑力特是陜西省科技廳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的典型成功范例。
筆者認為,從科創板的定位及其所代表的未來高質量發展新經濟的趨勢來看,這些地方的行業結構、企業發展程度都較為契合。未來,這些地方有望繼續跑出更多具備全球競爭力的自主研發、自主創新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