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眾安在線(06060)在香港舉行2019年中期業績會。會上,公司首席執行官姜興表示,2019年上半年,公司繼續堅持有質量的增長,審慎選擇業務,在生活消費、汽車、消費金融生態的驅動下,2019年上半年的保費收入增長達到15%,反映了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方面,核心業務增速仍然十分強勁,比如生活消費生態和健康生態的核心產品尊享e生及好醫保系列分別達到了82%和49%的增長率;另一方面,對于不符合公司長期價值的業務,公司提高了承保門檻,降低了承保規模,比如健康生態的團險業務,和部分航旅生態業務等;對于處在信用下行周期的消費金融業務,公司也采取了更為審慎的風控策略。
下半年公司仍將把風險作為首要考慮,延續審慎的發展策略。展望未來,預見科技與保險的融合將不斷深入,公司將構建更加全面的風險保障能力,支持新生代無畏向前。公司將以科技賦能的方式,實現高質量的增長;未來5年,眾安的目標是總保費年化復合增長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綜合成本率持續優化,最終實現高于行業的ROE水平;公司也將持續科技投入,在全球范圍內推動行業的突破與變革。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截至6月30日,眾安上半年服務用戶3.5億,銷售保單33.3億張,錄得保費收入59億元(人民幣,下同),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0.9億元,成為上半年唯一實現盈利的持牌互聯網保險公司。這也是眾安上市以來首度實現公司整體盈利。
數據顯示,上半年,眾安的綜合成本率同比改善15.7個百分點,達到108.3%;承保虧損同比減少43.3%,收窄至4.9億元,而A股市場利好令公司的投資收益增加,達到7.6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18.3%。
以下為智通財經APP整理的業績會實錄。
問:眾安與螞蟻金服今年在生活消費合作的營收規模如何?公司在科研投入增長較快,但眾安科技還是虧損狀態,有何原因?虛擬銀行有何最新進展?
答:關于生活消費生態中與螞蟻的合作:2019年4月,我們跟螞蟻金服加深了這方面的戰略合作。上半年,生活消費生態有同比81.8%的增長。我們會持續探索保險業務創新,這部分業務的合作是基于過去五年與螞蟻平臺持續創新、合作的結果。這塊業務是眾安保險一直以來盈利性效益不錯的產品,我們會加大力度持續推進。
剛剛提到科技方面的對外輸出,目前眾安科技的第一任務首先是科技服務于內部,再沉淀產品對國內和國際輸出。我們有長期技術投入的戰略決心,目前科技收入有較快的增長。
虛擬銀行方面,眾安多年來的科技沉淀得到了香港金融監管局的認可,推動未來虛擬銀行的業務創新和發展。自我們拿到虛擬銀行牌照,相關準備工作一直在有條不紊地開展。我們希望虛擬銀行未來能為服務新生代用戶提供不一樣的服務和體驗。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訪問我們虛擬銀行的網站(za.group),歡迎大家一起共創未來虛擬銀行的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
問:眾安國際化布局方向有哪些?中長期能達到的目標能否給我們一些指引?
答:目前眾安科技國際團隊主要有幾個方向:一是在香港,通過眾安國際平臺,通過科技、運營創新、產品創新做好虛擬銀行。二是將我們已經沉淀下來的成熟科技產品為國際輸出,我們立足于亞洲、東南亞地區,為東南亞地區提供保險科技產品的服務。
保險科技產品的輸出目前跟兩大類型客戶進行合作:第一大類型是傳統的保險公司,如日本第一大財險公司Sompo、新加坡Income,為保險公司提供面向互聯網、數字化的一整套科技解決方案。第二大類型的客戶是創新互聯網平臺,比如Grab等新型互聯網流量平臺。通過與新型互聯網流量平臺的合作,把我們保險科技數字化的能力植入創新互聯網流量平臺,未來合作的方式可能有多種。
目前我們跟Grab的合作采用合資公司的形式,將來在Grab平臺上,所有有關保險產品創新的支持、技術支持、運營支持將會由這家合資公司承擔。我想合資公司的方式會是眾安科技國際未來跟互聯網流量平臺合作的最優選模式。只有通過這個模式,我認為才能保證相對持續、長期的健康發展。
問:上半年眾安實現了上市后首度盈利,您剛剛提到主要是投資收益比較好,公司在后續盈利方面有何打算?內部有沒有制定目標?
答:我們今年上半年盈利取決于兩大方面:第一,我們投資回報比較好。第二,我們承保虧損大大下降,相對去年8個多億虧損,現在只有4個多億,這是很大的改變。今年下半年,從核心的健康生態尊享E生系列,以及我們跟螞蟻的深度合作,下半年業務增長還是有較大潛力的。
今年的發展還是朝著最初的方向,通過五個生態、科技的賦能改善我們的營運和費率,提高風控,降低賠付,這是我們長遠的發展。公司的利潤是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保險業務的承保盈利狀況、一部分是科技業務盈利狀況以及我們的投資收益。
在承保方面,我們有信心在于2020年將綜合成本率制在100或者以下,這是我們公司的目標。我們必須有保持一定的增長的優質業務,支撐我們保險業務的發展。
科技方面盈利不是我們的首要目標,我們現在必須沉淀下來的,通過保險業務驗證我們的科技能力,下一步產品化輸出時貢獻到我們的整體收益或者利潤中。公司保持雙引擎“保險+科技”共同發展,看到長遠、可持續發展盈利的模式,這是我們長遠的目標。
問:公司科研投入是4.6億元,主要投在哪些地方?有細化的研發比例嗎?
答:分為內部和外部工程師,支持內部工程師的比重大概在6-7成左右。以內部為主。我們的科研投入不是對外買設備,而是都由我們自己研發的,主要是自己的人工投入,所以占了很大的比例。主要投幾個領域:
第一,眾安五大生態系統研發的支持,包括健康、消費金融、車險,我們這幾塊業務在持續創新和發展。目前所有的系統和平臺基于一整套的解決方案都是我們自己研發的,我們用到任何系統都是我們自己研發的。業務創新和發展過程中這一塊的研發投入還在持續。
第二,一些創新業務,如虛擬銀行,虛擬銀行App將來如何研發?如何有更好的用戶體驗?一些創新業務包括我們申請的虛擬銀行牌照,這需要不同的用戶體驗和價值創造去做的。
第三,我們內部系統或者產品會繼續沉淀,把它變成標準化的產品可以對外提供服務。這里有一些團隊讓產品標準化,標準化后需要嘗試對外做科技賦能,包括科技國際目前的大項目支持,包括我們簽訂中國保險公司的業務。這一塊我們優先以服務內部為主,加大產品標準化。將來只有能夠提供標準化的產品,才會有更少的定制成本,才能有盈利。我們先打磨好自己的產品,練好內功是關鍵。剛剛提到科技投入、五大生態、創新業務、科技產品、打磨和沉淀。
第四,我們會做未來前瞻性的技術儲備,包括區塊鏈、AI、人工智能、大數據上的平臺工具的研發,我們會持續地投入。
問:上半年用戶均價情況如何?
答:累計用戶基數已經比較大,目前我們更多的工作是單個用戶的單位價值創造。我們尊享E生健康險的產品已經有460萬的用戶,用戶均價超過500塊錢一年。車險的單均價是兩三千塊錢,目前是百萬的規模。航旅類的用戶均價低一些,可能是幾塊錢到幾十塊錢,這個覆蓋的用戶超過4、5千萬的用戶群體,我們現在聚焦于不同的生態,橫向看單位用戶的價值。
問:你們提到雙引擎的增長模式,對科技業務未來是否有一個目標占比?
答:兩個業務不太一樣,保險是保費的增長,按照我們五大生態,它有不同生態的增長速度,我們保險保費增長有比較明確的方向。我們公司以保險作為其中一個主要業務,科技目前還不是單體對外輸出,未來標準化、產品化后,我們可以規模式經營輸出科技能力。我們現在收益的來源不只是輸出科技,我們希望通過我們有更穩定、長久的收益,在科技輸出時,按照客戶使用的過程及業務的攤分給我們長遠穩定的收益,與保險的模式完全不同。
當然,科技被驗證后、產品化后,現在所有的費用攤銷掉,毛利率相對保險來說肯定高很多。我們難以定出明確目標總體收益占比多少,因為兩個業務本身的性質不太一樣。兩者是我們非常重要的業務內容
科技賦能于自己以外,我們也會通過驗證輸出。例如,眾安保險有直營渠道(眾安保險App),相當于我們自己直接To C提供保險銷售,運營好這個app有一整套的技術沉淀。現在沉淀完后,在香港虛擬銀行App中,50%的基礎設施可以重用,我建立虛擬銀行App的效率會很高,研發套件將來可以對外輸出。第二個例子是健康險對保險的價值。不僅能夠幫你更有效率地獲取用戶,當保險作為風險管理的產品,就是科技創造的價值。
科技可以為你提升效率,我們現在70%是機器人客服,可以減少60%多的人力成本,科技極大的提升了我們的效率。隨著業務規模的增長,成本降低會越來越明顯。今天技術提升節省了一半的客服人員,未來可能會節省更多。比如現在我們做智能客服平臺,現在也可以變成開放平臺,讓別人訓練客服,將工具沉淀到科技的產品里。
今天提到健康險里有獨立平臺,做醫院數據直連。這個平臺做數據直連是為健康險做更好的核保和理賠服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控制風險,另一方面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樣的平臺對于眾安健康的發展非常重要,平臺為我提供服務自然也在為其他保險公司提供服務,我們背后連接了1000多家醫院,不是所有平臺或者保險公司可以連接。我們的技術為自己創造價值,對外輸出是順勢而為的過程。
我們慢慢沿著這個方式一點一滴地把產品打磨好、做好,真正創造核心價值,自然而然會得到市場的認可。當然,由于健康險還在高速發展過程中,科技支持健康險的發展還是在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問:關于互聯網醫療方面,公司拿到牌照后是否會有想法建立自己的互聯網醫療平臺,還是更傾向于與第三方醫療平臺合作。這兩種方向分別對未來的成本控制會有何影響?
答:我們拿到互聯網醫院的牌照,原來做的是圍繞健康保險大生態延伸我們第三方服務的體系,目前我們尊享E生的客戶有460多萬,如何為這些客戶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最近健康險的創新里,我們提出了特效藥、父母醫療等創新服務。
我們想通過互聯網醫院的平臺更好地連接醫療資源,通過這個平臺,我們用戶和醫療資源的連接將更有效率、更合規。我們這部分的推動目前看來一定不是重資產的模式,一定是輕量的,資源更好的連接和協同。
如何利用科技的投入讓資源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連接,讓科技以更好地整合相關資源的方式,推動我們互聯網醫院模式的發展和創新。基于此,我們在這一塊上的投入不太會有大的成本壓力,我們保持比較敏捷、輕量、低成本的模式推動。
問:剛才提到今年會加強成本控制,渠道費用率現在已下降至27.9%,未來有多大的下降空間?
鄧銳民:我們現在從幾個維度考慮這件事:第一,我們頭部合作伙伴生態里,我們會繼續跟他們有更多的對接。在對接過程中是雙贏的,我們提供科技方面的連接,讓他們的客戶體驗更好。在此之下我們會推出長尾的服務,賦能貢獻更大。我們溢價能力會強一點,但是它的占比不是非常大的,逐步降低我們總體的渠道費。
第二,直營渠道,這是平衡我們公司渠道費的占比,這要一步步來,如果我一下停止渠道的合作,不只是我們業務可能會受影響,客戶用我們產品的機會也會大大縮減,這對我們品牌輸出和客戶體驗都不是好事。在整個市場,互聯網保險還是越來越強大。整個市場在往好的發展,有很多空間給我們開拓。
姜興:我覺得費用率、成本率不是絕對的,像我們健康險在未來互聯網生態里會是高速增長的領域,我們反而要加大這方面的運營和推廣,更好地獲得我們的用戶和市場份額。在經營決策上要全局考慮,根據市場和未來短期、長期公司經營目標的需求做有效的決策,而不是簡單地看一時費用率的高低。比如健康險在允許的前提下,我們希望加大投入獲得新興市場用戶的體量。
問:在我們保費結構里有一個數據,35歲以下客戶占比是58%,我們將來會不會采取一些措施降低我們保費盈利結構。自有渠道掌握在自己手里對我們將來成本降低非常有好處,預期以后是怎樣的增長曲線?
答:我們一定會努力做提升,特別是近期車險、健康險,我們也在做更好的交叉營銷和運營。未來的比重是多少,這里面有相對量,也有絕對量。市場未來的發展是怎樣的格局,今天還不是非常明朗,目前我們還是做好自己的創新產品,我相信會有滿意的結果。
問:年齡結構越輕,代表我們將來更多潛力?
答:我們希望能保持這個結構,當然,我們現在也在積極做產品創新,針對不同年齡群體給出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的解決方案。用戶的需求是多樣的,我們要針對不同群體做好不同的產品創新。就像尊享E生,我們最近推出了面向甲狀腺的特殊產品,現在中國得甲狀腺的概率比較高的,原來這個產品是得了甲狀腺疾病的,基本不能承保或者購買尊享E生。我們專門做了尊享E生“優甲”特殊保險,得了甲狀腺也可以買眾安的尊享E生。
問:2019年上半年國內互聯網保險行業的形勢和去年相比有什么變化?
答:2019年上半年互聯網保險行業目前這個行業監管有互聯網管理辦法征求意見,會更好地站在消費者權益的角度,監管會加大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在互聯網保險里,健康險整體業務發展還是比較迅速的。由于目前中國車險商業化的改革,目前有三個省在試點,隨著下一步改革的推動,未來這方面應該有更大的想象空間。就整個行業來看,各家公司在積極地探索和投入面向互聯網數字化營銷的嘗試和投入。我們對行業整體的發展需要持續的發展過程,我們對未來這個趨勢和方向抱有非常大的信心。包括我們目前在科技上的投入也是未來更好地應對未來面向互聯網數字化營銷的變革。
問:關于渠道的問題,現在我們跟渠道方合作時議價權是怎樣的?我們通過什么取得更多的議價權?現在數據的布局是集中還是比較分散?
答:目前我們跟300多家合作伙伴建立合作,互聯網生態目前的格局是頭部比較集中的生態環境,由于眾安大股東背景,所以合作渠道業態,互聯網生態本身這個業態是相關的。螞蟻是我們的股東,過去持續五年深度的合作,在這一塊上我們會持續加強創新與合作。
關于渠道成本,我認為一定是建立在相互共贏、長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它一定是一個面向市場的體系。保險公司是否有能力更體現在你本身的風險管理能力、水平、理賠服務、體驗等。本身你的產品風控能力是很關鍵的,保險是風險管理的產品,并不是賣保險就一定賺錢的,你做不好風控可能是虧錢的。在公司的經營里,我認為渠道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作為經營,我們要全方位的考慮。費用的高與低,在不同的公司戰略決策里會綜合判斷實施。(林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