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政經形勢看上去愈演愈烈,市場的韌性必將接受更多更大的挑戰。這個時候,仔細觀察市場的內部變化似乎更有意思。
市場的兩極化越來越明顯。一邊是千元股高歌猛進,雖然頗受質疑,但是在質疑聲中上漲勢頭不減,牛市儼然正在進行中;一邊是股價不足一元的仙股陸續現身,要么已經確定退市,要么正走在退市邊緣,熊市似乎遠看不到盡頭。如果說從這樣極端的情形無法歸結出趨勢性的結論,另外兩組數據無論如何應該可以說明一點兒什么了。
其一,據統計,自年初至今,漲幅100%以上的A股達112只,即便剔除年內上市的新股,也有90只股票漲幅翻番,其中更不乏漲幅超過兩倍、三倍甚至四倍的。其二,剔除暫停上市股票,目前兩市流通市值低于20億元的股票多達976只,而今年6月末時只有909只。從總市值來看,低于50億元的股票共有1912只,年中時只有1895只;其中有349只股票總市值低于20億元。重要的是,小市值股票并非意味著具有更多的上漲潛力,反而可能只是公司經營失方、股價持續下跌的結果。統計表明,在上述總市值低于50億元的股票中,有616只股票今年在下跌,其中又有26只股票年內跌幅超過50%。換句話說,如果你簡單地秉持人棄我取的想法進行投資操作,掉到坑里被埋掉的可能性很大。
早前有人介紹說,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上,一半左右的股票都沒有流動性。這些市場只對其中約20%的好公司給予流動性。可以相信,A股市場正在成熟起來,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可能就是,對于價值差異巨大的公司,給出云泥之別的估值——這清晰地體現在股價和市值上。不少人認為,當前的高價股是機構“抱團取暖”的結果。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性。不過,還是應該好好看看這些被機構集中追捧的股票質地。也許,你會發現,更為可能的是,所謂的“抱團取暖”,其實是價值投資大行其道的結果,是市場進入結構性新常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