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曲水縣三有村村民在奶牛養殖基地里擠奶(2016年10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攝
“‘公司+農牧民經濟合作組織+基地+牧戶’的扶貧模式,帶動了市場性牲畜養殖需求增加,潛移默化中促使群眾陸續調整牲畜養殖結構。”色尼區區長赤來塔吉說,不僅提高了畜產品附加值,還增加了就業機會。年底將按照純利潤的70%給參與群眾分紅,相信色尼區今年脫貧的目標能順利實現。
數據顯示,自2016年初至今,西藏全區累計開工建設產業扶貧項目2567個,其中完工1701個。截至8月底,全區已通過產業扶貧帶動22.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如期實現脫貧。
旅游扶貧是破解“美麗貧困”的另一把鑰匙。近年來,西藏精準聚焦深度貧困區域和貧困人口,依托世界屋脊豐富的旅游資源,以產業融合發展帶動千家萬戶增收致富,一大批昔日貧困山村闊步走向小康。
37歲的旺姆熱情開朗,每天在林芝市魯朗小鎮景區入口處的路邊為游客牽馬。“我們這里有50多匹馬,每人每天牽馬收入有200多元。”
旺姆所在的扎西崗村有66戶、327人,其中180人從事家庭旅館相關工作,占全村總人數的55%,還有一些村民經營響箭、騎馬、藏餐、土特產品等民俗旅游項目。扎西崗村去年經濟總收入達1161萬元,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
如今,西藏鄉村旅游點超過200個,年收入達12億元。農牧民旅游從業人員達到7萬人,旅游產業帶動了3.2萬貧困人口脫貧。西藏自治區旅游發展廳黨組書記黃永清說,西藏各市地已涌現出一批家庭旅館,旅游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正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