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4月5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4月3日,伴隨“深圳全市域實景三維采集和建模”項目驗收專家評審會圓滿收官,“創新之城”深圳在全國率先跨入全市域實景三維時代。由中國工程院王家耀院士、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專家組組長陳軍院士等領銜的專家組,對該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
云上選房、山海觀景、智能網聯、城市規劃……實景三維作為真實、立體、時序化反映人類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時空信息,是國家重要的新型基礎設施,通過“人機兼容、物聯感知、泛在服務”實現數字空間與現實空間的實時關聯互通,為數字中國提供統一的空間定位框架和分析基礎,是數字政府、數字經濟重要的戰略性數據資源和生產要素。實景三維、數字孿生和時空AI,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關聯性。根據自然資源部方案,2025年我國50%以上的政府決策、生產調度和生活規劃可通過線上實景三維空間完成,2035年這一目標提升至80%。
2019年,深圳在我國率先建成全市域覆蓋的優于0.05米分辨率的傾斜攝影實景三維Mesh模型、全市域點云間距0.5米的機載LiDAR激光點云數據,并逐步推進重點區域的動態更新,已廣泛應用于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50多個領域百余個應用場景。
2024年,深圳開展新一輪全市域實景三維建設,至此番高質量完成,項目成果包括覆蓋全市域的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地表模型(DSM)、真正射影像(TDOM)、實景三維Mesh模型、高密度激光點云(LiDAR)和城市三維模型(LoD1.3)等實景三維標準化產品。同步試點建構筑物素模生產、高逼真仿真仿生建模、高光譜數據采集、樹種識別和樹木分類、貼近攝影測量。
據了解,該項目成果創新包括:設計多低空平臺+多感知設備協同采集方案,完成深圳全市域傾斜攝影、激光點云、高光譜數據、全波形激光雷達、重點街區補拍、地面移動測量等數據的采集,生產實景三維Mesh模型、DSM、DEM、TDOM、建構筑物LoD1.3、素模等數據成果。其中重點街區補拍通過超低空飛行分辨率精細到2厘米。通過自研的“實模一致”的LoD1.3和素模建模、樹木分類和樹種識別、高逼真仿真仿生建模等關鍵技術,實現了超大城市復雜場景的精細化建模和高逼真可視化,具有顯著創新性。模型結合密集采樣可重建性約束的視點優化技術,實現了無人機最優飛行路徑自動生成、高精度貼近采集和建模,模型精度和可視化效果有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