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4月1日訊(記者 葉梅)鑲嵌于群山翠影間,靜臥在東湖繁花里,西臨深圳市改革開放的發源地——羅湖中心城區,東倚全國著名的梧桐山風景區……地理環境得天獨厚的深圳水庫,不僅是深圳市自己的“大水缸”,也是“親密鄰居”香港供水生命線的重要心臟。
多年來,深圳市羅湖區不斷探索“人水和諧、與美同行”的新型水源地治理模式,持之以恒推進深圳水庫美麗河湖建設,從解決水荒到生態治理,從單一供水到經濟共榮,生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灣區實踐,書寫“兩岸同心一家親,一泓碧水永供港”的不朽傳奇。
碧水如畫的深圳水庫
承載歷史使命,銘刻“深港生命之源”紅色記憶
20世紀50年代,寶安縣(深圳市前身)缺水情況嚴重,幾十萬畝農田缺乏水利灌溉設施,常常“三天下雨受淹,七天無雨受旱”。與此同時,另一邊的香港也飽受水荒之苦,居民生活受到極大影響。
為解決深港地區缺水問題,四萬名建設者肩挑手扛、艱苦奮戰99天,在梧桐山麓開辟出了深圳水庫。當時在老虎坳山上用白石灰澆成的“移山造海”和“一定要把深圳水庫建好”的壯志標語,至今仍是老一代建設者們無私奉獻的生動寫照。
1961年2月1日,深圳水庫正式向香港供水,緩解了香港用水的燃眉之急。1963年下半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撥款3800萬元,興建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引東江水供應香港。1965年3月1日,東深供水工程竣工,東江水通過深圳水庫正式對港供水,成功解決了兩地用水的后顧之憂。
至2025年,深圳水庫已持續對港供水64年,供水量占香港城市用水量的80%、深圳城市用水量的30%。這座用大愛筑就的水庫,不僅為深港兩地的經濟騰飛和繁榮穩定作出不可替代的歷史性貢獻,更是兩地人民情感交流的紐帶、血脈相連的象征,被親切地稱為“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
盤活生態資源,繪就“還水于民”美麗蝶變
作為深港兩地最重要的飲用水庫,深圳水庫在滋養兩地繁榮發展的同時,也曾一度面臨污染威脅、治理困難等挑戰。
20世紀70年代,深圳市打響改革開放“第一槍”,羅湖區作為“特區長子”,肩負著重要的開發建設責任。伴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上游城區擴張,人口快速增長,水生態空間逐漸受到擠壓。上游來水水質下降、水庫水質保優壓力不斷增大,成為擺在深圳水庫面前的一道嚴峻考題。
為保障水庫水質,深圳市先后實施了一系列創新性保護措施。1992年,率先劃定深圳水庫保護區,并4次優化,精準劃定水庫保護區面積58.98km2,為水庫筑起第一道生態屏障;2005年,首創“基本生態控制線”制度,進一步明確生態保護與城市開發的邊界;2009年,完成水庫一級區隔離圍網建設,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封閉管理,有效隔離了外部干擾……然而,這些措施也一步步拉開了人與水庫的親水距離。
為更好地實現水源地保護與民生福祉的雙贏,深圳市羅湖區聚焦凈源、擴綠、合力、引智四個方面精準發力,推動深圳水庫從單一的生態保護區向全民共享的生態空間轉變。
凈“源”,返璞明凈之水
深圳水庫補水主要來自東江調水以及入庫支流天然補水,為撬動全域水質全面改善,羅湖區對上游兩大補水實施“源頭減污”行動。
1998年,深圳水庫入庫口建成當前世界同類最大、日處理能力達400萬噸的生物硝化站,將從東江引來的水,全部經過生物硝化站過濾、凈化后再進入深圳水庫,通過水庫涵養后再輸往香港。2000年,東深供水工程四期改造全面啟動,將供水工程由原來的開放河道和人工渠道、一般管道組合,改造為全封閉的專用管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專用輸水工程。這一改造不僅使工程年供水能力提升至24.23億立方米,更確保東江來水與開放河渠徹底分離,全面實現清污分流。
2001年,沙灣河至深圳水庫的截排工程項目啟動,在沙灣河與深圳水庫的交匯處設置閘壩,對雨洪水進行攔截并引入地下隧道,排入羅芳污水處理廠,有效避免了洪水直接流入深圳水庫,顯著減少了入庫的污染負荷。此后,又陸續啟動梧桐山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大望、梧桐山社區正本清源改造提升等工程,完成梧桐山河、正坑水等入庫支流截排,污水截排總面積達62.8平方公里,全面實現清污分流,成功解決了河道自然基流不足和各種水質污染的風險。目前,梧桐山河、仙湖水、正坑水等3條入庫支流水質已連續3年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深圳水庫水質常年保持Ⅱ類標準。
擴“綠”,滋養水之靈秀
深圳水庫的水質根基不斷筑牢,生態功能顯著提升。在進一步科學布局和精心養護下,羅湖區成功打造了一片片綠意盎然的生態屏障,大幅擴大了水庫的綠色生態空間。
以水源涵養林建設鞏固綠色屏障。通過水源涵養林建設,持續開展外來入侵物種調查和整治,深入治理薇甘菊、紅火蟻等有害外來物種,完成林分優化509.06畝,新造林撫育796.10畝,森林撫育910畝,有效提升涵養水源和水土保持能力。
以周邊綠化整治守護水質安全。對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拆違地塊等裸土地開展綠化整治,實施東湖公園邊坡等地質災害和危險建筑邊坡防治,進一步消除安全隱患,美化水庫周邊環境。
以碧道綠道網絡修復河流生態。對梧桐山河及其支流、正坑水等河流開展生態修復,清退被人類活動擠占的河道岸線空間。整合鞏固治水成效、修復自然生境和釋放濱水空間等目標,建成碧道23.57公里、綠道25.97公里,形成碧道與綠道交相呼應的生態廊道。其中,正坑水碧道工程項目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生產建設項目)”以及2022年中國國際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大賽金獎。
以公園建設打造生態休閑空間。依勢就景建設仙湖植物園、東湖公園,為市民增添綠色活動空間。其中,仙湖植物園是深圳市唯一進行植物學基礎研究、開展植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等研究工作的專業機構,也是梧桐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深圳水庫自然岸線率近90%,森林、人工濕地占水源地保護區總面積的91.75%。其中,2000年至2024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用地類型基本保持不變,裸露地面積減少90.7%,人工濕地面積增加1.91倍。環庫綠道兩旁,樹木蔥郁、花香四溢、水清岸綠、人鳥和諧的生態畫卷正徐徐鋪開。
合“力”,凝聚全民守護
秀水長青既需要全方位的精細管養,也離不開全社會的通力支持。為構建更長效的生態保護機制,羅湖區堅持深入踐行“多維治水、全民參與”理念,凝聚全民護水力量。
2014年,印發《深圳水庫核心區(大望、梧桐山社區)生態保護補償辦法》,并多次上調原村民生態補助標準,累計發放補償資金1.8億元。
2017年,印發《羅湖區民間河長實施的試行方案》,全面構建了“政府履職、人大監督、部隊參與、專家支持、民間參與”的五位一體河長架構,創新試行“物業+水工”河湖管養新模式,穩步推進深圳水庫流域專業化、精細化管理。
2020年,出臺《關于建立深圳水庫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協調聯動機制的若干意見(試行)》,重拳監管筑牢水庫保護關,切實保障深港兩地飲水安全。
至此,羅湖區構建起一套從政府到民間的全面支撐的水源地保護體系,實現由“避水”向全民“惜水愛水護水”的華麗轉變。
引“智”,呵護生命之水
為進一步提升治理效率,構建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羅湖區率先在深圳市推出智慧水務綜合監管平臺,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5G傳輸等技術手段,對轄區內的“河、湖、廠、網、口”全部納入“一張圖”進行智慧化管理。
此外,依托東深供水工程,深圳水庫搭載了全國首個水資源水量水質雙監控系統,建立了“人工檢測+自動監測”雙層機制,通過無人機及視頻識別、水面漂浮物圖像識別、采樣監測和除藻無人船等水質保護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與應用,實現標準化、精細化、數字化、智能化的運營與管理,全力守護“一庫碧水”。
在“智能科技”的加持下,羅湖區水源地保護工作的效率與精準度顯著提升,愈發清澈明亮的深圳水庫,也成為了深港兩地人民共同的驕傲與財富。一位居住在水庫附近的老人感慨:“我從小就在這里長大,看著深圳水庫從一個小水庫變成現在供港的生命線,我感到非常自豪。現在有了這些高科技手段,我更加放心了。”
打造文旅精品,鋪就“以‘美’會友”發展之路
為更大程度發揮深圳水庫的多元效益,羅湖區充分利用其生態人文資源,融入“美”的理念,將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文旅發展相結合,打造“通山達庫入城,鳳棲梧桐仙境,無憂旅游勝地”的山水城共融典范。2024年,羅湖區的“生態+文旅”融合發展模式被選為美麗中國建設實踐案例,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桿。
建山水游覽之境,享生態景致之美
羅湖區依托水源地打造超大城市中心區休閑寶地,通過碧道建設,打通環深圳水庫環湖綠道斷點,將粵海體育休閑公園、翠湖文體公園、東湖公園、羅湖體育休閑公園等串聯組成“環東湖文體公園帶”。這一碧道連通段作為連接城區居民的自然紐帶,不僅營造了更加生態自然的人居環境,被譽為“深圳最美碧道”,也廣受市民游客的認可和喜愛,成為了深圳市“騎友”的大本營、城區居民周末休閑的好去處。
此外,羅湖區深入推進梧桐山河、深圳水庫等濱水廊道建設,構建東湖公園、仙湖植物園和梧桐山風景區等濱水互動網,依托開放的濱水空間,舉辦形式多樣的主題或節日活動,日益滿足市民游客親近自然、休閑游憩、運動健身的需求和期待。
拓綠色經濟之路,添生活藝術之美
羅湖區充分發揮片區背山面水的自然美景優勢和深港交流門戶的獨特地理優勢,探索生態與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發展“露營經濟”,推動“戶外運動+休閑旅游”融合,打造8個特色露營地,推出“漫享梧桐”深港露營文化周等面向港人的露營消費場景;乘風“低空經濟”,啟動大梧桐生態融合區直升機載人觀光商業飛行,極大豐富游客體驗;激活“文化產業”,利用文化創意賦能生態經濟,掛牌廣東省電影創作培訓基地、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寫生創作基地、廣東攝影創作基地等三大省級文藝基地,建立梧桐山藝術小鎮。
依托生態旅游、露營基地、低空經濟等產業,羅湖區全面推動片區業態轉型與升級,形成兼具水情教育、生態科普、文化創意、休閑娛樂等功能的生態文化長廊。據統計,每年來到深圳水庫及周邊景點打卡游玩的游客超1000萬,為區域帶來社會消費超2億元。
護守望相助之情,育人文情懷之美
在深圳水庫湖畔,矗立著一座承載深港兩地共同記憶的建筑——東深供水展覽館。這座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稱號的展館,記錄著深圳水庫從建設至今,一步步成長為深港兩地生命之源的動人歷程。館內將珍貴的歷史照片、生動的實物展示與多媒體互動體驗融為一體,穿梭于展廳中,不僅能夠深入探究深圳水庫的歷史發展,更能深刻感受深港兩地人民因水結緣、因水共榮的深厚情感。每逢“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展館通過舉辦深圳水庫開放日及環水庫公益健行活動、深港青年飲水思源行動等,不斷吸引八方游客到訪,讓“生命之源”的故事代代相傳,讓深港兩地居民的愛國情感愈發熾熱。
逐夢美麗河湖,續寫“灣區典范”時代新篇
如今的深圳水庫,已從默默守護的生命線蛻變為閃耀大灣區的生態明珠。當清晨的薄霧掠過波光粼粼的水面,白鷺掠過碧道上騎行的市民肩頭,這座水庫以嶄新的姿態向世界展示著生態治理的中國智慧。
美麗河湖建設不僅是生態工程,更是民心工程、發展工程。自啟動申報“美麗河湖”優秀案例以來,羅湖區以省級、國家級示范項目為鑒,將深圳水庫治理經驗升華為可復制、可推廣的“羅湖范式”——依托38公里特色碧道網絡的閉環貫通,通過沙灣河碧道“水清、岸綠、活力、安全”的四維提升,以及環水庫綠道串聯八園的生態布局,構建起“人水相親、產城共融”的都市河湖新形態。
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潮頭,深圳水庫奮力打造美麗河湖新標桿。以數字孿生技術為依托,構建起覆蓋“源-網-廠-河”的智慧監管體系;以文化創意賦能生態空間,讓東深供水展覽館的紅色記憶與梧桐山藝術小鎮的文藝氣息交相輝映;以深港協同為紐帶,將生態治理的“深圳經驗”轉化為服務灣區發展的“共享紅利”。當無人機巡航在波光瀲滟的湖面,當北斗衛星精準捕捉輸水動態,科技與人文的交融正為這座“生命之湖”注入持續煥新的動能。
“水潤灣區千帆競,綠意盎然萬象新”,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深圳水庫,正以“美麗河湖”建設為契機,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畫卷上揮毫潑墨,未來將繼續以水為脈,讓碧波清流滋養兩岸繁榮,讓生態之美成為深港共榮的生動注腳,為全國超大城市飲用水水源地治理交出一份“生態效益與人文價值齊飛”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