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3月26日訊(記者 劉夢婷 通訊員 深衛信)家住羅湖區蛟湖路的林女士,今年69歲,是位“糖”齡20年的“老糖友”。最近,她空腹血糖飆升到14mmol/L,深圳市羅湖醫院集團東門社康中心(以下簡稱“東門社康”)家庭醫生團隊要為她調整用藥。
護士殷娟帶了一顆“紐扣”上門,扣在她的手臂上,再打開手機App,600米開外的東門社康里,家庭醫生就能通過工作電腦查看到她的動態血糖,“太方便了,不用頻繁扎手指,連門都不出,醫生就能監測我的血糖。”
作為第一代來深建設者,林女士40多年來工作、生活都沒離開過東門。20世紀90年代,她就在立新路1號看病,當時這棟樓叫羅湖區人民醫院,后來變成了羅湖醫院東門門診部,再后來又成了東門社康。近來,她發現,這棟“老樓”越來越智能了,不僅能“刷臉”掛號、智能問診,而且醫生還能遠程就把她這樣的慢病患者“管”起來,根據實時健康數據,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建議。
標志性的改變發生在2月的最后一天,她熟悉的東門社康成為羅湖區首家“AI社康”,全面接入“DeepSeek+騰訊混元”大模型。
患者在智能自助終端掛號。
全科醫生多了“AI助手”
問診結束病歷“秒出”
早上8點,東門社康一開門,患者便陸續到來。這里日均接診患者1000多人次,每天上午是最忙碌的時刻,分診臺前排起了長隊。
早已熟門熟路的林女士沒有排隊,而是來到智能自助終端旁,“刷臉”就完成了醫保掛號、取號和繳費,“這里還能智能問病、問藥,用過一次就知道有多方便。”
二樓,全科診室外,患者們有序候診;診室內,全科醫生們有條不紊地接診。 “如果說專科醫生是不斷往高精尖發展,那么全科醫生就是越來越廣而全。”東門社康主任張瀟瀟說,全科醫生最大的挑戰,是無法預測下一個患者是什么疾病。“好的全科醫生應該像一本行走的醫學‘百科書’,但這需要長年臨床經驗的累積。東門社康70%的醫生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醫生,如果接診時能有一個‘助手’,遇到疑難復雜病例時就會淡定很多。”
全科醫師正在利用騰訊AI助手為患者看診。
現在,東門社康的醫生們已經擁有了“騰訊AI臨床助手”,不僅能同步分析患者病情數據,還能實時問答、輔助診斷。“今天,我接診了一名58歲的居民,他說自己胸痛,AI臨床助手便彈出警示提醒,胸痛可能是心絞痛、冠脈綜合征或帶狀皰疹。檢查后,我發現他是帶狀皰疹,社康就能直接處理,但如果是心絞痛或冠脈綜合征,就需要立即啟動胸痛通道,轉入上級醫院處置。”29歲的全科醫生湯璇璇說,有了這個功能,看診時不容易發生疏漏。
此外,這個“助手”還能幫助醫生快速整理病歷,問診結束后病歷實現“秒出”。
與東門社康同一天“變身”的還有“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公眾號,正式上線了“AI健康”模塊,同樣鏈入“DeepSeek+騰訊混元”大模型。患者點開后,就能在羅湖區人民醫院實現智能導診、醫保智能客服、健康日志和AI慢病管理等服務。
藥師正在移動審方。
社康檢查出結果跟醫院一樣快
6成居民選擇家門口就診
今年是羅湖醫改的第10年。羅湖區通過率先建立緊密型醫聯體——深圳市羅湖醫院集團,推行以健康效果為導向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構建了強大的初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讓社康成為守護居民健康的“主戰場”。
10年間,社康診療量占集團總診療量比例從39.9%上升到62.4%。對居民來說,不僅能感覺到身邊的社康更大、更漂亮了,拿藥更便宜,能看好基礎病、常見病,而且化驗、B超、CT等各項檢查都能在家門口完成。這背后離不開AI的輔助。
75歲的蔣先生因胃食管反流癥狀前往社康就診,他還有缺血性腦卒中病史,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社康醫生開出抗胃酸藥物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片,AI審方系統立即彈出警示,提示兩種藥物同時服用可能降低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的藥效,并建議將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片更換其他抗胃酸藥物。
羅湖醫院集團藥學中心藥師周殷介紹,AI審方系統通過內置的數據庫和分析算法,能快速識別處方中的不合理用藥情況。醫生開具處方后,審方系統智能審核,判定為質疑的則反饋至藥師審方,藥師再次評估,并及時與醫生溝通,提出修改建議。AI審方系統目前已接入全區46家社康中心,不僅提高了處方審核的效率和準確性,還通過實時監測和預警功能,有效預防了藥物相互作用、重復用藥和超劑量用藥等風險。
自系統啟用以來,社康處方合格率顯著提升,目前已達到98%以上,極大降低了用藥錯誤的發生率。
38歲的黎女士最近老是咳嗽,在公司附近的翠竹社康拍了CT,一小時不到便收到報告,“跟在醫院做的時間差不多”。在這一小時里,CT影像通過光纖網絡,傳送到羅湖醫學影像遠程診斷平臺,在AI閱片系統的輔助下,影像診斷醫師快速完成了CT報告書寫及審核簽發。
醫生正在用AI閱片系統輔助審片。
“每位患者的胸部CT約有500多張圖片,如果需要影像診斷醫師一張張翻閱比對,那么將耗費大量時間。”羅湖醫院集團放射影像中心主任郭青表示,安裝AI之后,系統會自動提示片中共有多少個結節,每個結節在什么位置,性質和危險程度。“應用AI輔助診斷系統以來,我們在人手未有增加的情況下,有AI輔助的檢查部位大大提高了診斷效率及影像診斷質量。”
近年來,羅湖醫院集團通過組建醫學檢驗、放射影像等14個資源共享中心,引進開發多種“AI+醫療”產品,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更方便、高效的診療服務。
從社康起步擴至所有醫療機構
“真金白銀”支持AI醫療企業創新發展
“‘AI+’ 從社康起步,與羅湖醫改‘強基層’的重點相契合。我們通過聯合深圳大學華南醫院、騰訊健康、移動等單位,全力推進場景開放、算力資源供給和應用落地,以AI賦能基層醫療,全面升級智能導診、輔助診療、慢病管理、合理用藥、就診管理等多個醫療服務場景,進一步提升基層社康機構醫療服務效率和質量,為患者帶來更加優質高效的就醫體驗。”羅湖區衛生健康局局長孔舒表示,東門社康試行“AI+”近一個月,將基層醫護人員從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更好地投入家庭醫生服務中去,反響不錯。目前,“AI健康”模塊已嵌入區內所有公辦社康,下一步還將擴至羅湖醫院集團其他成員單位以及轄區民辦社康。
孔舒透露,羅湖區擬建立算力中心。接下來,羅湖衛生健康事業邁入更注重精細化管理的階段,將借助AI算法,提高醫療決策和監督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實現降本增效。
作為深圳各區的“老大哥”,羅湖區在AI醫療產業的探索也邁步較早,已相繼出臺《羅湖區促進人工智能發展十條措施》 等政策,通過AI賦能大健康產業新質發展。新春伊始,便舉辦“醫療+AI”創新聚能與供需對接價值共創大會的專場發布活動,為醫療機構、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搭建對接平臺。
羅湖區拿出“真金白銀”支持AI醫療企業創新發展,鼓勵醫療行業開展大模型應用,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采購金額30%、最高不超過500萬元的資金扶持;通過發放算力券等方式降低醫療AI企業使用算力和數據服務的成本,每個項目按50%比例、給予最高1000萬元扶持;鼓勵探索盤活醫療數據資產,開展數據合規評估、入表和產品交易,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
在用房、融資和人才方面,羅湖區也給予精準支持。目前,羅湖已釋放超17萬平方米的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主題優質產業空間。對新租賃區屬產業用房自用的AI醫療企業,最長可享受3年、租金減免比例最高100%、優惠面積最高3000平方米的優惠;對具備成長潛力的初創企業,可通過“租金轉股權方式”實現租金減免,股權由區屬國企承接。對符合條件的“AI+醫療”示范應用項目給予最高100萬元的獎勵,對獲得上級資助的人才團隊按1:1比例、給予最高3000萬元的扶持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