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寵物已經成為
許多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伙伴
"它經濟"的爆發式增長
養寵家庭
對寵物服務需求的激增,
卻讓部分商家嗅到了"套路"商機
近日,多位消費者在新媒體平臺上反映,從購寵到醫療,寵物消費市場暗藏價格陷阱、捆綁銷售、收費混亂等亂象。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800元買貓”變強制消費:坐地起價、捆綁貓糧
“刷短視頻看到‘800元購買品種貓’,到店后卻被告知必須每月購買指定品牌貓糧,兩年起訂,折算后實際費用超2000元。”上海消費者王先生向記者投訴。記者暗訪某線下寵物店發現,商家以"低價領養"為噱頭吸引顧客到店后,再以“保障寵物健康”為由強制搭售高價用品套餐,若拒絕購買則需支付遠超宣傳價的“裸寵費”。
法律專家指出:此類行為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利用虛假宣傳誘導消費,剝奪消費者自主選擇權。
寵物醫療收費迷霧:夜診掛號費400元,藥品溢價十余倍
深夜的深圳,楊女士抱著突發應激反應的小貓沖進一家24小時寵物醫院。一紙400元的“夜診掛號費”票據讓她愕然。同在深圳的許女士反映,自家小貓因耳螨去深圳某家寵物醫院就診,卻被醫院賬單嚇了一跳,恩諾沙星注射液每毫升30元的價格是電商平臺的9.4倍,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單支收費超過市場價12倍,5粒多西環素片的價格抵得上整盒藥的市場價......這并非個案,記者調查發現,全國多地的寵物醫療市場正陷入“定價無標準、收費無上限”的怪圈。
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寵物夜間急診掛號費普遍在300-800元區間,超出三甲醫院專家號10倍有余。某連鎖寵物醫院價目表顯示,基礎血常規檢測收費280元,而人類同類檢查僅需30元;核磁共振單次收費高達6000元,是人體檢查費用的3倍。更隱蔽的是藥品定價機制:獸藥批文制度下,同成分藥品換上寵物專用包裝后,價格立即飆升。以治療犬瘟熱的干擾素為例,人用制劑單支約50元,獸用版本卻標價400元。
楊女士告訴記者:“我們理解專業服務需要合理成本,但拒絕為信息不對稱買單。”隨著我國寵物經濟規模突破2400億元,如何構建兼顧行業發展與消費者權益的監管框架,已成為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監管空白下的維權困境
盡管投訴量逐年上升,寵物消費糾紛卻面臨維權難。市場監管部門表示,目前寵物活體交易、醫療服務等領域尚無全國性統一標準,定價主要依賴市場調節。部分商家利用合同漏洞規避責任,如用“領養協議”替代買賣協議,模糊活體寵物健康保障條款。
315消費提示:消費者應留存宣傳頁面、合同及付款記錄,警惕“低價引流”話術,簽署協議時明確寵物健康狀況、費用明細及退換條件。
專家呼吁:針對寵物經濟制定行業標準,推動價格透明化。專家指出需盡快出臺寵物診療、活體交易等細分領域的管理辦法,建立藥品和服務價格指導機制。同時建議消費者優先選擇明碼標價、資質齊全的機構,遭遇糾紛時可向12315或農業部門投訴。
寵物不是“搖錢樹”,消費者更非“提款機”。在“它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如何讓市場告別野蠻生長,或許需要監管的鞭子與行業的良心共同作答。
記者:王睿
編輯:周玥、李日成
校審:施冰冰、周浩樺、何暢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