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回應了社會關切、反映了各方期待,是一個提振信心的好報告。”“報告中提到的今年重點工作任務前瞻性強、針對性足、操作性好,我們要鼓足干勁加油干。”……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認真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結合報告談成績、強信心、謀發展。
凝心聚力擔使命,實干篤行書華章。大家紛紛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要堅定信心決心,主動擔當作為,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持續提升民生福祉,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聚力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
回首過去一年,中國經濟頂住壓力,展現出強大韌性,順利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應對新挑戰、完成新任務,對做好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全國人大代表,河源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何國森說,報告胸懷大局、站位全局,令人心潮澎湃、備受鼓舞。2024年,河源堅持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大力推進制造業“五大提升行動”,全市新簽約超億元制造業項目143個,工業投資占投資比重首超五成、創歷史新高,先進制造業“1+3”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比重達到57%。站在新起點,河源將堅持全域全面“融灣”“融深”,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軟硬聯通”;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深入開展產業建設“大會戰”,分類推進“1+7”工業園區發展,力爭今年引進超億元制造業項目125個以上;同時,深入推進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實施“河力綠美”縣鎮村綠化行動,依托萬綠湖5A級景區奮力打造世界級“湖泊+”高質量旅游景區,推動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
全國人大代表、韶關市市長陳志清說,報告站位精準語言簡練,客觀實在總結成績,系統部署全面完成“十四五”規劃各項工作。韶關加速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去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9%,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比提高至32%,招引集聚了一批行業頭部企業,又涌現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25年,韶關將進一步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扎實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加速縣域產業發展;大力提振消費,擴大有效益投資,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樞紐韶關數據中心集群建設,培育壯大以建設丹霞山世界級旅游景區為龍頭的文旅產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努力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新韶關。
談及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儒溪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旺弟建議,建立村集體經營主體規范經營標準化辦法,明確村集體經營主體中的股東主體及福利制度等,并對村集體經營主體運營范圍進行相關指導。她認為,經濟較為薄弱的基層行政村集體應根據村莊特色、現有資源和發展意愿,成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打造高質量發展“藍色引擎”
聚焦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穩定對外貿易發展、加快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等主題,代表委員結合自身實際,踴躍獻計獻策、提出真知灼見。
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讓全國人大代表,汕尾市海豐縣梅隴鎮梅隴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高劍川深感振奮。他建言,支持汕尾(馬宮)漁港經濟區核心區馬宮漁港創建為國家級中心漁港,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支持。他還呼吁,將現代化海洋牧場養殖納入農業保險范圍,支持汕尾先行開展現代化海洋牧場養殖保險惠漁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能源茂名熱電廠有限公司黨群工作部綜合管理專責曹燕明表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與電力系統的深度融合,將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有力支撐,“智算+新能源”模式有望成為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引擎。她認為,應加快技術創新應用,持續提升能源領域的系統智能化水平。
作為水利一線技術人員,全國人大代表、揭陽市榕江流域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陳旭斌建議,在超長期國債中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粵東粵西粵北雨水情監測體系升級,規劃新建智能化監測站點,并支持建設大灣區—粵東粵西粵北災害數據共享平臺,在珠江流域(含韓江流域、榕江流域)開展數字孿生流域試點工作,運用AI模型實現72小時洪澇精準模擬。另外,還應建立起跨省域聯防聯控機制,由省級層面統一建設、運維區域現代化雨水情監測體系。
“港口是內外貿發展的重要一環。”全國人大代表、廣州港集團黃埔港務分公司安全環保部副經理兼團委副書記周沖表示,廣東正不斷加快港口、航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改造碼頭設備,拓展新航線。他認為,應進一步優化粵港澳大灣區港口布局,加強沿海城市和內地城市之間的鏈接,降低內地城市產品出海物流成本,加強港口對內地城市的帶動效應。
扎實做好民生保障“大文章”
報告直面民意關切,回應民生訴求,吸引了廣泛關注。
在全國人大代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清遠醫院(清遠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王貴清看來,加強對公立醫院,特別是欠發達地區公立醫院的財政支持力度,是縮小醫療資源鴻溝、實現健康公平的重要舉措。他建議,中央和省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或專項債券等,提高基層醫院的發展能力和吸引優質醫療人才;此外,應建立省市縣鎮醫院逐級幫扶機制,以優化醫療資源配置,讓先進技術更有效服務基層。
“體外診斷技術是‘醫生的眼睛’,可以顯著提升疾病診治水平。”全國人大代表,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孫劍說,醫學發展已進入精準醫學時代,越來越多的疾病通過外周血、尿液、淚液等標本的檢測就可實現快速精準診斷,體外診斷技術成果呈爆發式增長。他認為,應擴大實驗室自建檢測方法在高水平醫院的試點范圍,讓具備科研能力的醫院自主研發、規范應用創新診斷技術,以更好滿足臨床需求,造福患者。
報告提出“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讓長期關注養老話題的全國政協委員、廣東財經大學副校長魯曉明倍感振奮。他建議,推動長期護理保險立法工作,可出臺專門的法律文件,或在《社會保險法》中新增“長期護理保險”專章,明確長期護理保險作為獨立社會保險的性質,堅持“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盡可能讓更多人受益。
全國人大代表、惠州市惠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黃艷關注基層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村(居)公共衛生委員會是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的‘神經末梢’,在健康宣傳、慢病管理等工作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建議,加強村(居)公共衛生委員會建設,完善資源配置,夯實基層公共衛生安全防線。
南方日報記者 龔春輝 厲思璇 魏鈺 劉棟銘 魏金鋒 黃子欣 范永敬 葉志強 劉珊 戴雪晴 汪祥波 賓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