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每日郵報》19日報道,美國副總統萬斯當天警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要求他不要批評美國總統特朗普,并稱在公開場合“說特朗普的壞話”,只會讓他在實現自己目標時適得其反。
2月18日,美國和俄羅斯代表團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舉行閉門會談,討論烏克蘭問題及美俄關系正常化。然而,令人驚嘆的是,烏克蘭在這場會談中幾乎完全被排除在外,成為名副其實的“菜單”,而美國的傳統盟友歐洲,同樣也沒有拿到上“餐桌”的入場券。會場外,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因拒絕簽署出賣本國稀土礦產協議,而遭到了特朗普在媒體上的嘲諷和威脅。
美俄會談既在意料之外
也在情理之中
拜登時期的美國采取拉攏盟友、美元加息、小院高墻等政策組合,旨在給非美盟友的經濟體極限壓力,通過“美元潮汐”實現經濟收割“補血”的意圖,最終沒有得逞。這也迫使“二進宮”的特朗普不得不延續“戰略收縮”的策略,這個策略首當其沖的就是美國的傳統盟友。先前是加拿大,現在是老歐洲。鑒于此,美國對俄羅斯政策發生180度的轉變,也就顯得合乎邏輯與情理。
此次會談前,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公開嘲諷歐洲的“基本價值觀”,暗示其在美國戰略布局中的次要地位。美國還為烏克蘭問題設置了兩個前提:一是推動美俄外交接觸機制化。二是為未來地緣政治和經貿合作奠定基礎。這種設計體現了特朗普政府將大國關系簡化為“交易”的思維模式。通過繞過歐洲與俄羅斯直接談判,美國試圖以烏克蘭問題為籌碼,換取其在烏克蘭的稀土礦產的利益,同時減少自身在俄烏沖突中的資源消耗。
而俄羅斯方面,普京政府同樣看到了談判的契機。雖然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取得了一定的軍事成果,但戰爭消耗了大量資源,對國內經濟造成了巨大壓力。通過談判,俄羅斯可以爭取到戰略利益,從法理上吞下從戰爭中收獲的領土,并緩解與美國的緊張關系,為國內經濟恢復創造有利條件。
烏克蘭成“菜單”:小國的地緣宿命
烏克蘭的處境最具悲劇色彩。自2022年沖突升級以來,其國土已淪為美俄歐博弈的戰場,但在利雅得會談中,澤連斯基政府不僅被排除在外,甚至成為特朗普公開批評的對象。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真相社交”發文,譴責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為“小有成就的喜劇演員”和“沒有選舉的獨裁者”,要求他最好迅速采取行動確保和平,否則他的國家“將不復存在”。
烏克蘭當前面臨近乎絕望的困境。若繼續戰爭,其軍隊在缺乏美援的情況下難以扭轉戰局。若接受美俄主導的停火協議,則可能被迫承認頓巴斯地區獨立或放棄加入北約。澤連斯基雖高調宣稱“不接受背后談判”,但其取消訪問沙特、呼吁歐洲提名和談代表等舉動,恰恰暴露了烏克蘭在大國博弈中的無力感。如果美國再度策劃一場針對烏克蘭的政權更迭行動,推翻它們曾經“助攻”上臺的澤連斯基政權,屆時的澤連斯基將面臨更加窘迫的局面。
歐洲的困境:從“盟友”到“旁觀者”
歐洲在此次會談中的邊緣化,根源在于其長期對美的安全依賴與戰略自主的缺失。在中美、俄美博弈中,歐洲經常被動地選擇跟隨美國的步伐,而不根據自身的利益做出獨立判斷。這種弱勢地位使得歐洲在面對地緣政治危機時顯得尤為脆弱。在北約框架下,歐洲防務開支長期低于GDP的2%,導致其在危機時刻難以獨立行動。另外,歐洲不僅不能獨立自主,內部也很難形成統一共識。比如,歐洲內部對俄烏問題的立場就出現嚴重分化: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傾向于對俄緩和,而波蘭、波羅的海國家則主張強硬對抗。
歐洲甘愿成為美國的鐵桿盟友,甘做其追隨者,在美國順風順水時或許能分得一杯羹。然而,面對如今自內部動亂、身債務纏身的美國,歐洲恐將淪為美國利益盤中的菜單。從慕尼黑會議至利雅得會談,美國通過一連串外交手段對歐洲展開了“忠誠度檢驗”:威脅對歐洲商品加征關稅、對北約安全承諾的含糊其辭,以及此次繞過歐洲直接與俄羅斯談判。這些舉措的目的在于迫使歐洲更加依附于美國的領導,進一步削弱其追求戰略自主的意愿,同時也預示著美國下一步極大可能減少在歐洲安全上的投入,甚至可能讓北約“腦死亡”,并試圖從中榨取更多利益。
獨立自主才能避免成為“菜單”
利雅得會談對歐洲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警醒。法國總統馬克龍緊急召集歐洲峰會討論防務自主,商討如何應對美國新政府帶來的挑戰。這表明歐洲已意識到依附性外交的代價。而烏克蘭的遭遇進一步印證了現實主義國際政治中“弱國無外交”的殘酷法則。
當歐洲在巴黎會議上為“是否派兵”爭論不休時,當澤連斯基在社交媒體上吶喊“談判不能沒有我們”時,地緣博弈的齒輪仍在冷酷轉動。歷史反復證明,沒有獨立自主的戰略能力,任何國家都可能從“餐桌”淪為“菜單”。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即使曾經貧窮落后,卻依然能夠堅定不移地堅持獨立自主,且從未動搖過的偉大祖國。
作者丨鄭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