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3年8月4日訊(記者 湯莎)8月1日11時,中國太保產險山東淄博工廠查勘員蒲源接到客戶劉先生報案,其車輛因“杜蘇芮”臺風導致車輛水淹,因水位較深無法近距離拍攝車輛照片,蒲源指導客戶從遠處、高處等安全位置拍攝車輛照片,確認車輛位置,完成信息采集,并將信息及時同步中國太保產險北京分公司,聯系救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車輛施救。
近日,臺風“杜蘇芮”正面登陸福建晉江地區,成為今年來登陸我國的最強臺風,其登陸后直驅北上,對福建、浙江、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帶來極端強降雨。中國太保積極應對“杜蘇芮”,通過線上首次觸客采集信息,線下指引救援進場定損,線上線下密切聯動,形成有效應災體系,48小時查勘率達到96%,定損率、結案率均超過了50%,讓客戶在“七下八上”汛期關鍵期,依然體驗太保服務的責任、智慧和溫度。
中國太保產險泉州共享作業中心查勘員在查勘路上清理擋路樹枝
天降奇兵,大災應對有新力量
“杜蘇芮”應對為什么能夠如此高效?2021年以來,中國太保產險在營運整合集約轉型下,加快推進“小團隊分散式作業向大工廠多要素運營轉變”,打破人員地域屬性、服務空間屬性限制,陸續在蘇州、宿遷、杭州、佛山、成都、西安、淄博七地建立線上化“理賠工廠”,打造數字化交互、工業化管理、規模化作業的線上理賠運營模式。
中國太保產險佛山線上理賠工廠作業現場
在新模式運行下,中國太保產險線上人均產能可以達到線下的2.9倍,結案周期較線下縮短42.7%。2022年,中國太保產險“理賠工廠”在臺風“梅花”應對與各大假日服務中首次亮相;在今年臺風“杜蘇芮”應對中,“理賠工廠”發揮了重要的“空中”力量,有效支撐了“線上+線下”一體化、規模化大災應對,為保障大災期間運營服務的可靠性、穩定性、時效性作出積極貢獻。“‘杜蘇芮’登陸后,僅兩天時間我們就接到了上千件報案,如果平攤到中支自有隊伍,人均要處理100件以上,是日常案量的10倍,根本無法正常運轉。所以‘理賠工廠’的支援,對我們來說就是天降奇兵!” 泉州中支負責人在交流中談到。
科學應變,新力量解決老難題
以“新力量”對抗 “不確定”。“理賠工廠”的出現,有效解決了一些傳統“老難題”。
難題一:案量在變,支援力量從哪里來?
從傳統視角來看,大災預備隊是解決應災人力的主要方式。但是“線上專業團隊”較“線下臨時組隊”在到位速度、調配靈活度、配合默契度上存在不可比擬的優勢。例如在福建,中國太保產險“杜蘇芮”應對在線作業隊伍共58人,其中36人為佛山“理賠工廠”遠程作業人員。這樣的模式,使得線上支援力量能夠隨時加入,兜底所有大災溢出案件,100%做好報案后客戶聯系、信息收集、救援調度,甚至定損支持,能夠迅速補齊案件量大幅波動下的人員缺口。
在日常理賠過程中,線上化作業模式也較大程度地減輕了線下作業人員的工作負擔,為線下處理重案、要案騰挪了有效空間。例如中國太保產險泉州中支在2022年線上化模式上線后,其查勘員隊伍線上人員占比提高至25%,團隊平均作業量提升至過去產能的2倍。這就使得中支線下查勘人員能夠更好地把精力集中到大案要案中去,做好服務、賠出品質、賠出口碑。
難題二:臺風路徑在變,支援力量到底怎么布?
臺風的行進路徑往往是個不確定的因素。在“杜蘇芮”行進過程中,氣象部門最初預計其對廈門、漳州影響更大,但“杜蘇芮”最終在泉州晉江登陸。這種不確定性就導致以往按預計路線做好的線下人員布局,往往與實際需求不符,且來不及轉移。而線上“理賠工廠”能夠打破空間限制,以“不變應萬變”,快速調整應對需求變動,確保災備運行的可靠性、穩定性與靈活性。
難題三:災情實時在變,如何準確決策找到最優解?
災情實時在變,小到一輛車的出險位置、受災情況、施救方式、修理去向,大到一個片區的受災情況分布、救援資源分布、查勘資源分布、損失預估情況,無數個信息點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國太保產險“理賠工廠”在完成第一時間客戶聯絡后,能夠隨時保持每一個案件的信息更新,并與大災指揮平臺建立信息回溯連接,保持災情信息實時對稱,為科學決策提供有效依據,改變了過去第一時間“來不及聯系客戶、來不及排摸車輛、來不及精準救援、來不及查勘定損”的困窘。
以救援環節為例,依托工廠客戶受災情況的快速捕獲,中國太保產險福建分公司積極做好分級施救,根據出險地域、受災類型、損失狀況、危重程度合理匹配救援資源,避免錯配造成空跑、錯跑。(供圖:中國太保)
中國太保產險臺風后開展車輛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