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仲文
防疫松不得,發展等不起。
2000多萬深圳人,正在打一場復雜嚴峻、前無參照的“防疫+發展”攻堅戰。
面對瞬息萬變的防疫態勢,如何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保持動態平衡,讓城市在確保安全的同時不失秩序與活力,考驗著深圳的科學決策水平與綜合治理能力。
3月20日,深圳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最新通告:有序恢復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繼續加強社會面疫情防控,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確保群眾正常生產生活平穩有序。
歸結起來一句話:精準防,穩增長,惠民生。三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精準防”是前提,“穩增長”是基礎,“惠民生”是目的。
只有如此,才能把該管的管住、把該放的放活,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以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確保防控不松懈、疫情不反彈、發展不停步。
一
“該管起來就能夠迅速地管起來,該放開又能夠有序地放開,收放自如,進退裕如,這是一種能力。”
這是一種科學防控、精準防控的能力,也是一種找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最佳平衡點的能力。
“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盡快遏制疫情擴散蔓延勢頭。”“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在3月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如是強調。其所指向的,正是因時因勢、實事求是的科學決策能力,收放自如、進退裕如的高效治理能力。
在深圳疫情處置的關鍵時刻,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深圳抗疫指明了方向,堅定了深圳防疫發展兩不誤的信心。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防控仍是深圳當前的頭等大事。同時,控制疫情也是為了維護老百姓利益、保障經濟社會發展。
疫情防線一旦失守,穩增長就會受到沖擊,保民生就可能“懸空”。本輪疫情中,深圳打出“以空間搶時間”的戰法,就是要以“三區”相對較小的空間代價,“搶”城市發展的時間,“搶”每個人事業發展的時間。
自3月14日深圳按下“慢行鍵”以來,全體市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已在全市范圍內完成三輪全員核酸檢測,基本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疫情防控形勢總體可控。以“慢生活”促進“快嚴控”成效明顯,為“精準防”力保“穩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無論是緊迫時“以空間搶時間”,還是必要時以“慢生活”促進“快嚴控”,抑或是常態時以“精準防”力保“穩增長”,其實都是科學防控、精準防控的不同表現。
深圳從未提過固定不變的抗疫模式,防控措施從來不會為精準而精準、為創新而創新,而是秉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做出及時合理的高效應變。每一個決策,每一套戰法,專家建議、領導拍板,都是需要勇氣、擔當與智慧的。
超大城市抗疫,疫情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特征,防控措施要因時而變;疫情在不同區域有程度差異,防控措施要因地制宜。從時間和空間上來尋找防控措施的升降點,就是所謂的“精準防控”理念。其目的,就是要將疫情及其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無論是此前率先實現社會面清零的五區提前恢復正常工作秩序和生產經營,還是此次全市恢復正常工作秩序和生產經營但繼續加強社會面疫情防控,均是根據不同階段的疫情特征,實事求是地分類采取防控措施的“外科手術式”抗疫。
有人打了一個比方:這是“陶瓷店里抓老鼠”——既把老鼠抓住,又不打碎陶瓷。如果說“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比較抽象,那么這個比喻再具象不過了。
一切以“安民”“惠民”為核心,深圳的抗疫戰法,立足實際、錨定目標,層層推進、創造性發展,支撐著深圳在“精準防、穩增長、惠民生”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事實反復證明,疫情防控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反復性。越是戰斗相持階段,越要比耐心、比定力、比韌性。
我們要清醒意識到,目前全市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不可大意,不能松懈;深圳阻擊本土疫情、支援香港抗疫、保障城市平穩有序運行三條戰線上同時作戰的格局沒有改變,使命在肩,任重道遠。
我們要摒棄“畢其功于一役”的心態,拋棄歇歇腳、喘口氣的心理,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與行動準備。要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有機結合,不斷提升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疫水平,堅決守住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底線,穩定全市疫情防控大局。
深圳人深知,深圳的背后是廣東,廣東的背后是廣袤的中國腹地。深圳的堅守,不是一城一域之戰,而是全局中的“先鋒之戰”“橋頭堡之戰”。
一夫當關,抗疫的“南大門”深圳必須守好。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堅決打好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就是以實際行動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二
深圳是經濟特區、經濟重鎮、外貿大市。深圳不只是廣東的深圳,也是中國的深圳,還是世界的深圳。
深圳經濟運行、企業生產的持續連貫,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無可替代,甚至會影響國際經濟的大局。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確保經濟正常運行與城市正常運轉,把“兩難”變“兩全”,是深圳全市上下的最大公約數。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只有防得住、控得好,才能放得開、發展好;只有把常態化疫情防控做到位,經濟社會發展節奏才不會被打亂,進程才不會被打斷。
盡快恢復“深圳速度”的前提,就是慎終如始做好疫情防控。想必很多人都還記得,兩年前,深圳“疫”中經濟率先實現“V”形反彈,是2020年上半年全國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一線城市。當年,得益于疫情防控率先取得階段性成果,作為經濟中心城市的深圳,市場信心快速恢復,經濟運行勢頭趨好。
只有時刻葆有疫情防控“一失萬無”的憂患意識,扎扎實實做到科學精準、動態清零,才有可能取得經濟社會發展“萬無一失”的最好結果。
全市有序恢復社會生產生活秩序,離不開常態化疫情防控的保駕護航。大到企業園區如何開工,小到飯館就餐能否堂食,都要有具體政策指引。
企業正常生產運營的前提,是落實好疫情防控主體責任。持續加大對企業的精準服務力度,采取“白名單+每天核酸檢測+閉環管理”方式,保證企業生產運營環境安全穩定,才能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抓好經濟社會發展,才能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質支撐。
一方面,疫情防控攻堅戰,本身也是消耗戰,沒有持續穩定的“武器彈藥”補給不行,歸根到底要靠發展。
另一方面,經濟穩,人心穩,發展穩,大局穩。穩住經濟基本盤,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愈是不確定性存在,愈要穩住經濟運行。這不僅關乎經濟總量、城市能級,更關乎發展信心、市場預期、民生獲得感。著力穩定經濟大盤,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運行,深圳才能在大戰大考中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企業興則經濟興,企業強則城市強。40多年來,深圳在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尊重市場、尊重企業的“環境土壤”,曾是這座城市創造發展奇跡的秘訣,如今也是這座城市渡過難關、實現更好更快更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底氣。
疫情擋不住深圳人干事創業的拼勁,也掩不住企業倔強生長的基因。
在疫情催生的各類新的無人化應用場景中,深圳很多企業嶄露頭角——中智衛安的機器人“防疫天團”,元戎啟行自動駕駛輕卡投入物資運輸,大疆無人機參與社區管理,“電子哨兵”在社區小區公交車“上崗”……因疫而生的新產品新應用新業態,不僅是深圳雄厚科技力量、強大轉化能力的再一次佐證,更彰顯了這座城市強大的創新生態和深圳企業危中尋機的頑強生命力。有了這樣的韌性和后勁,深圳一定會重新“快起來”。
對于因疫而困的企業,政策“及時雨”極為重要。
施肥得要施到根上,根壯才能枝繁葉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深圳要針對企業訴求快速響應,加快出臺各項助企紓困的政策措施,“一鏈一策”“一企一策”“一廠一策”保障全產業鏈協同運行,全力以赴利企援企穩企安企。在減輕企業負擔上做“減法”,在落實惠企政策和企業服務上做“加法”,一減一加,雙管齊下,為企業搭起“諾亞方舟”,確保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以非常之策、非常之舉、非常之效,迎難而上、知難而進、克難而成,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疫情造成的損失補回來。
三
無論是“精準防”,還是“穩增長”,目的都是“惠民生”。
這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則的價值旨歸,是“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理念的行動落點。
最能回答一座城市幸福不幸福、安全不安全的,就是這座城市的市民。
只有把市民的“急難愁盼”統籌進“雙統籌”,把切切實實增強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雙勝利”的根本標準,確保市民正常生產生活平穩有序,我們才能說抓好了“雙統籌”、奪取了“雙勝利”。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在深圳抗疫戰場上如旗飄揚。面對疫情侵襲,深圳第一時間啟動快速響應高效運行的應急指揮體系、科學精準系統專業的醫療救治體系、嚴防死守密而不漏的一線防控體系、堅實穩固全面兜底的民生保障體系,精準果斷劃定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盡快切斷傳播鏈條,阻止疫情擴散蔓延。其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越是防控進入關鍵時期,越要把市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越要解決好市民的“急難愁盼”,做好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好市民就醫需要,有力有效保障民生需求,以扎實工作彰顯防控力度、民生溫度,以實際行動實現“雙統籌”“雙勝利”。
有人說,深圳始終在以靈活變通與高效行動,守護著每一位市民。實際上,每一位市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一起守護著這座城市。
市民是抗疫的主體,也是發展的主體。每一位市民都是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市民的理解和支持是深圳“雙戰雙勝”的最大底氣。每一個有情有義的深圳人,用自己的行動與責任,構筑起這座城市的生生不息。
正如一位網友所言:因為每一個人的付出,以善意和愛凝結成力量,才讓深圳一次次面對挑戰都能沖破險阻、渡過困境、超越自我。
團結就是力量,堅持就是勝利。善于創造奇跡的深圳人,有能力戰風斗雨過大關,攜手同心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