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正加速打造全球科創高地,繪就高質量發展典范。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推進大灣區大學建設”。東莞站在“雙萬”新起點上,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舉全市之力籌建大灣區大學,助力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
為貫徹高起點謀劃、高格局定位、高水平建設的要求,大灣區大學按照“一校、兩區”規劃設立松山湖與濱海灣兩個校區,近日松山湖校區第一標段開標,意味著項目將正式動工建設,其設計方案首次全面公開。
設計理念
山水相映生態共融 區位優越資源共享:松山湖校區地處松山湖科學城環湖核心地帶,山、水、園、城于此和諧交融,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與產業齊飛。校園周邊各類高等院校、大科學裝置、新型研發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云集,是產研融合、創新實踐的優良沃土。校園將利用這一平臺深入實施“學校+大科學裝置(科研機構)+龍頭科技企業”的“科教產合作”育人機制。
一芯一灣包容開放 兩區雙軸有機共生:松山湖校區總建設用地面積256畝,約17萬平方米。設計別出心裁保留中部完整的自然山體及植被,形成校園綠芯。圍繞景觀內核自然形成“灣”這一標志性建筑,“灣”既象征著開放進取的校園精神,又彰顯了廣博包容的大學氣質,寓意著創新源頭、人才港灣。浪漫的三維曲線造型完美契合山體景觀,和諧融入生態環境。
“一芯一灣”向西延展出“春華大道”教學生活軸,串接教學生活組團的教學實驗、文體活動、學生宿舍功能板塊;向東延展出“秋實大道”產研發展軸,串接產學科研組團的產研實驗、學術交流、教師周轉房功能板塊。形成“一芯一灣、兩區雙軸”的校園格局,既尊重本土地域氣候需求,也展現國際化的校園風貌。
雙軸進一步在城市格局上向外延展,教學生活軸向西導向大嶺山鎮,產研發展軸通向東側TOD開發地塊,將空間軸線導往松山湖水庫,校園整體格局與外部城市發展和諧相融,有機共生。
開放共享的多維交互 低碳綠色的智慧校園:校園功能組團分布合理,建筑造型既各具特色,中心對稱彼此呼應。各組公共建筑通過室內中庭、戶外庭院、屋頂露臺提供不同空間體驗的共享交互空間,而建筑之間的校園空間構筑校園師生交往脈絡,并提供彈性發展用地。定位新型研究型大學,各項低碳、智慧新興技術也將應用于校園建筑系統之中。
單體建筑
人才港灣:大灣區大學在校園設計上積極探索符合新型研究型大學定位需求的建筑形態。中部“灣”作為大灣區大學的標志性建筑,采用了環形結構,既象征了開放進取的校園精神,更有機聯動了校園東西兩區,助推教學與產研的高效互動,實現覆蓋“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的全融通全鏈條創新體系。建筑內部設置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創新服務中心等功能,實現無邊界的學術交流與思維碰撞。
教學實驗行政樓:教學行政樓舒展端莊,下部架空庭院適應嶺南地方氣候特征。實驗樓以退臺式形體策略與灣主題建筑和諧呼應,天際變化豐富并打造多維共享屋頂平臺。
宿舍樓:宿舍樓結合地域氣候及使用功能合理采用核心筒雙側外廊的平面模式,有效增大宿舍采光并解決通風需求,建筑樓層間設有交流共享空間,塑造開放友好的生活氛圍。
食堂:師生食堂突破以往單一就餐的服務功能,開放就餐環境、休閑臺階坐席、三層景觀平臺打造課堂之外的師生交互場所。三角形折面造型輕巧靈動、形成西區軸線末端節點建筑。
體育館:功能形體方正簡潔、立面細節光影靈動,折面開窗既滿足室內運動場地防眩光的功能需求,同時與宿舍、食堂折面手法相呼應,三者和諧有序、趣味盎然。
產學研組團:產研實驗樓朝向中部自然山體、景觀水體和“灣”建筑逐級跌落,充分融入整體校園空間格局。產研樓以超大尺度底層架空形成東區校園入口,形成大氣恢弘的禮賓空間。
學術交流中心:作為校園東北角標志性建筑,學術交流中心造型優雅現代,功能配套齊全,為校內師生及周邊園區提供學術會議、成果交流的共享之所。
教師周轉房:造型簡約的高層住宅,南向配套景觀花園,為校園教職工提供宜居的生活家園。
設計單位
建筑方案:RMJM FZ-LLC、 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東大國際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圖: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東大國際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勘察設計:深圳市勘察測繪院(集團)有限公司
(原標題《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設計方案公布 》)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秋偉 通訊員 松山湖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