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收到一份混著尿的外賣是一種什么體驗?近日,安徽蕪湖一外賣員因差評報復顧客,在電梯中解開褲子向顧客餐盒撒尿,事后還拿起外賣搖勻。當天保安通過監控發現異常,并于當晚告訴了住戶,但是住戶已將外賣吃掉。當地警方于12月1日表示,該外賣員已因尋釁滋事被行政拘留14天。
這是一條有味道的社會新聞,放在誰身上都會覺得天崩地裂,就連隔著屏幕看新聞都犯惡心。這還是被監控拍下的,不知道此前多少“暗黑”盒飯被送到了顧客手中。目前最基礎的保護操作是,商家在出餐時,將外賣盒子形成一次性的密封包裝,一來可以防止外賣員動手腳,二來也能提醒顧客外賣的異常狀態。本來外賣的就業門檻就相對較低,僅靠自律難以完全杜絕“暗黑”外賣。在監控盲區管理外賣人員的行為,需要平臺方、警方聯動管理,該培訓的培訓、該懲罰的懲罰,建立行業黑名單也是有必要的,出現多次惡劣行為進行行業封殺可以有效避免此類行為發生。
到底是什么將外賣員和消費者之間的矛盾激化至此?騎手服務不佳、顧客要求過分或許有之,但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了差評身上。外賣平臺的處罰,不夸張地說,一個差評就能瞬間讓外賣騎手一天白干,相關數據顯示,騎手收到差評就要被扣200塊,甚至難得一個申訴的機會。
好評、差評看似是顧客的生殺權最大,其實平臺是將責任成本轉嫁給了客戶,因為差評引發的矛盾糾紛不在少數,差評本來是改善騎手工作、完善平臺服務機制的功能,現在卻是騎手怕差評扣錢,顧客怕差評后遭報復。技術無罪,該檢討的是外賣平臺,對外賣員的處罰如此高額,對顧客的補償卻極其敷衍。
差評可以有,糾紛和沖突也可以減少。外賣小哥要賺更多錢,就要跑更多單,差評是最大攔路虎。顧客給出差評無異于斷人財路。這種非生即死的評價機制太壓榨人了,所以才會出現撒尿外賣甚至是上門報復等極端事件。外賣平臺在挖空心思追求利潤最大化時,也用用科技向善的力量,做好外賣騎手上崗培訓,讓差評機制變得人性化一點,給外賣騎手多點申訴的機會,也請做好外賣騎手的勞動權益保障,不再讓人談差評色變,讓差評回到原本的功能。出了事也別當鴕鳥,給出合乎實際的解決方案才是正道。
文字:梁煖
主播:陳致遠
剪輯:戰旗
相關報道: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