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打工人的錢可能被互聯網APP的“自動續費”薅走。
在互聯網付費使用的時代大背景下,不少APP都“貼心”地推出了“連續包月”“連續包年”等自動續費功能,以便用戶在短期付費結束后,可以順利地進入下一個使用周期。除了在時間上讓渡便利以外,平臺還會給自動續費的用戶一些優惠。不少用戶正是看中了這個優惠,抱著“用滿一個月就取消續費”的心理,被平臺薅了羊毛、割了韭菜。錢就這么沒了。
為什么APP都想讓用戶開通自動付費,真的是因為他們如此貼心嗎?既然如此貼心,為什么定時拿走用戶錢的時候,又無聲無息呢?“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最適用于這些商家——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優惠。讓用戶主動選擇或者被動選擇自動續費,平臺有著自己的利益考慮。連續包月或者包年的方式能夠讓企業獲得更多的收益,省去了發展新客戶和維系老用戶的人力物力成本。而對于有些使用許多不同付費平臺的用戶來說,一旦默認開通自動續費功能,就容易在短時間后忘記這件事,如果不去查詢賬單、自主取消,扣費的周期就會被無限期地延長。積少成多,自動續費就帶來了一筆不少的支出。
錢無端消失,已經讓人惱火了。更讓人啞火的是,用戶還很難找到取消自動續費的入口。自動扣費的入口一般隱藏在支付寶、微信、平臺的個人設置里。子菜單名目多樣,有時需要一個個點開才能找到取消的路徑。以支付寶為例,用戶需要點擊我的-設置-支付設置-自動扣款才能找到要關閉的扣款項目。使用蘋果手機的用戶,在以上三個APP都找不到的話,還需在蘋果的訂閱當中找到該項目。甚至,在APP內解約后,有的還需在第三方支付平臺解約。
根據相關法律,如果用戶在開通自動續費的時候,平臺盡到了充分地提示和告知義務,就不屬于侵權。但大部分平臺都會使用非常小的字體提示用戶并且默認勾選,一旦“同意協議”,平臺就算已經盡到了告知責任。在這種情況下,APP在扣費前不通知用戶實際上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所以,問題就出在,平臺依然不想讓你知道,但做出了讓你知道的樣子。
今年3月15日,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其中第十二章第 十八條規定,網絡交易經營者在服務期間內,應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和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日期前五日,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還應當為消費者提供顯著、簡便的隨時取消或者變更的選項。也就是說,平臺有義務在扣款的前五日顯著地提醒用戶,并簡化取消自動續費的操作。為什么促銷短信發得勤快,扣費時又好像不知道用戶手機號一樣悄無聲息?奉勸各大APP,不要等到監管的重錘落下、罰到頭上,再改正自動續費的亂象。
文字:陳曉晴
主播:陳致遠
剪輯:戰旗
相關報道: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