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圳強化法治思維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戚金城)“十三五”期間,深圳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地區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17502.99億元增至2019年的26927.09億元。5年來,深圳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化環境最能聚人聚財、最有利于發展。回望“十三五”,深圳一直努力把法治鍛造成最強核心競爭力之一,一部部散發溫度的法規頒布,不斷探索的司法體制改革讓市民感受到公平正義,與國際接軌的法治創新為企業提供最有力的法治支撐。今年深圳依法有力有序推進復工復產,上半年實現GDP正增長,近2000家外企選擇深圳。
立法助推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改革創新是深圳的根和魂,改革融入立法之中,立法貫穿改革始終。深圳發揮特區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在“用足”和“變通”上下功夫,以立法創新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助推深圳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生日當天,我國首部覆蓋科技創新全生態鏈的地方性法規《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經市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該條例變通上位法,在股權設置中作出重大創新,允許在深注冊的科技企業實施“同股不同權”。
“十三五”期間,深圳聚焦全市中心工作加大制度創新和供給、加強立法保障,從源頭上完善法治化營商環境。深圳通過構建更加嚴密的規則體系、程序體系,更加便捷的糾紛解決機制來構筑一流營商環境,降低投資者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啟動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社會信用條例、企業破產重組條例、個人破產條例等立法研究工作,為營商環境優化提速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深圳共制定法規235項(其中經濟特區法規194項),政府規章332項,是全國立法最多的城市,從根本上保障了許多重大改革和創新的順利進行,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司法體制改革不斷提升法治化水平
今年5月14日,張某訴深圳市公安局某分局治安行政處罰一案在深圳行政審判中心開庭審理。70分鐘后,經合議庭評議,審判長宣判該分局敗訴。被告的代理人吳律師在深圳執業16年,是行政案件“資深”代理人,他親歷了行政案件集中管轄改革5年來的飛躍式變化。
2015年6月30日起,深圳法院推進行政案件集中管轄改革,加強對行政權力的監督,政府機關當被告不再是“不光彩”的事,而是將其作為發現短板的重要途徑。改革第一年,深圳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82人次,比前一年度增加52人次,至今年6月達697人次。作為衡量政府法治化水平的重要參考系數之一,深圳的行政機關敗訴率連年下降,到2019年降至6.2%。
“十二五”中后期,深圳率先在全國開展法官/檢察官職業化改革、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打破“官本位”,法官、檢察官從“當官”這座“獨木橋”解放出來,他們只專注辦案、辦好案。據統計,深圳法院2015年結案22.4萬件,2019年50.4萬件,受疫情影響的今年上半年仍結案22萬件。依托案件繁簡分流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設成果,法官人均結案量連年攀升,2019年達492件,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0件。同時,深圳法院還在提升審判專業化水平上下功夫,知識產權法庭、金融法庭、破產法庭、環境資源法庭等相繼成立,審判專業化成為深圳近年的鮮明特質。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20年,深圳獲“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稱號;深圳在2015年至2018年面向全國100個城市開展的中國法治政府評估中位列前茅,其中兩次位列第一;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布《2018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評價報告》,深圳從2017年第3名躍升至排行榜首位……
接軌國際打造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打通適用香港法處理案件的全部流程,建立系統規范的香港地區陪審員制度,成立前海“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訴調對接中心,建立全國最為全面系統的域外法查明與適用機制……2015年1月揭牌的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一直充滿“國際范”。5年來,前海法院不斷優化涉外涉港澳臺商事審判機制,集中管轄深圳涉外涉港澳臺商事案件,案件平均審結時間縮短為9.6個月,審判效率提升近50%。
在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上,前海頻頻發力,打造國際仲裁高地,聘任外籍和港澳臺地區調解員77名,目前香港地區調解員成功調解商事糾紛案超過600件。尤其令境內外企業青睞的是,深圳國際仲裁院實行的仲裁新規視香港為默認仲裁地,率先將投資仲裁列入受理范圍;隨后,深圳國際仲裁院設立了海外庭審中心,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外商對前海蛇口自貿區也“高看一眼”,截至今年5月底,外商投資設企達14144家,港資企業達12352家。
今年9月24日,全省首個涉外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在蛇口揭牌,為全深圳的外籍人士提供律師服務、公證服務和調解糾紛服務。早前,一批批為深圳乃至外籍人士服務的法律服務機構紛紛落戶前海。如深圳創設的深港聯營律師事務所達到6家,深圳首家粵港澳三地聯營律所今年3月也在前海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