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 可持續發展在深圳
自從2018年國務院批復深圳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以來,深圳市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效應,堅持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經濟社會環境協調并進,階段性成果持續涌現,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行了有效實踐與探索。
“六個全面”構建資源高效利用體系
構建城市綠色發展新格局
針對土地空間、能源、水資源等相對不足問題,深圳集成運用智慧國土、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建筑節能、資源回收等技術,提高資源高效利用能力和水平。
全面改革優化土地政策,堅持走國土空間集約高效利用之路。據統計,深圳已開發利用地下空間達5200萬平方米,2019年整備土地近22平方公里,拆除消化違建超過2800萬平方米。
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打造高品質的“綠色建筑之都”。深圳共有1200個建筑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綠色建筑面積達11000萬平方米,綠色建筑規模和密度位居全國前列,榮獲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稱號。
全面建設高品質綠色交通體系,打造交通強國城市范例。軌道交通線網規模進入全球前十,公交機動化分擔率達56.5%,在全球率先實現公交車100%純電動化,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居全球城市前列。
全面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萬元GDP能耗、水耗達到全國最優水平。作為全國首個碳交易試點城市,碳排放市場配額累計總成交量5705萬噸,總成交額13.58億元,位居全國前列。
全面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建設“治水治城”相融合的海綿城市。全市已完工海綿城市項目1361項,海綿城市面積達180平方公里,占建成區面積的19%。
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高標準建設“無廢城市”,垃圾回收利用率超過30%,垃圾焚燒煙氣排放標準優于歐盟標準。
“四個提升”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
針對水污染、大氣、海洋等生態環境問題,深圳集成應用污水處理、廢棄物綜合利用、生態修復等技術,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提升水環境治理成效,全市159個黑臭水體和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全面消除黑臭,五大河流全面達標,310條河流水質全面提升,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成為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
提升大氣質量優中更優,“深圳藍”可持續行動計劃深入推進。新推廣純電余泥渣土運輸車超3200輛,淘汰老舊燃油車約7萬輛,電廠排放水平達世界先進水平,船舶岸電使用率居全國首位。2019年PM2.5濃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準。
提升海洋環境管控能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全面加速。印發海洋環境保護規劃,獲批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立陸海聯動污染治理機制。
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0.68%,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出臺全國首個城市GEP核算技術規范,在全市推廣城市GEP核算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探索。
“四個持續”構建國際一流的醫療服務體系
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
針對醫療資源供給不足等問題,深圳加快發展精準醫學、轉化醫學、生物醫藥、中醫藥、互聯網+醫療等技術,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
持續實施健康素養提升工程,市民健康素養水平顯著提升,2019年市民健康素養達標水平為31.74%,提前達到2020年目標。
持續完善重點疾病防控體系,醫療衛生領域部分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心血管、腫瘤等疾病診治能力躍居國內前列,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等指標持續穩定在先進發達國家水平。
持續增加醫療衛生資源,全市三級醫院和三甲醫院分別增加到46家和18家,全市千人病床數、執業醫師數分別達到3.96張和3.09名,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獲批深圳首個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持續加快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率先探索“基層醫療集團”模式,羅湖醫改、藥品集團采購改革等經驗在全國推廣。
“五個推進”提升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
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針對社會治理難度增大、社會服務資源配置尚不均衡等問題,深圳充分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AI、5G、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全力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推進基層治理能力走在前列,建成1050個黨群服務中心,形成市、區、社區“1+10+N”體系。
推進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目前,深圳市社會服務類、文化、體育等各類社會專業組織約1.3萬多家,注冊志愿者約186萬人,數量居全國前列。
推進城市管理智能化,98%的行政審批事項實現網上辦理,94%的行政許可事項實現“零跑動”,在智慧城市建設綜合排名中位居全國第一。
推進安全監管全覆蓋精準化,全市共組織檢查企業超370萬家,排查安全隱患約131萬項。實現食品安全監管“一街一車一室一中心一基地”全覆蓋,完成快檢達160萬批次。
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目前,深圳商事主體達320多萬家,居全國城市之首,通過出臺文件,積極引導企業將商業行為對標可持續發展目標。
“六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
針對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不足的問題,深圳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常規布局創新載體,爭當重大科技領域領跑者。
加快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出科技計劃管理改革“22條”,推行“懸賞制”攻關、“賽馬式”競爭、“揭榜制”獎勵、“里程碑式”資助等新政策,激發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加快實施原始創新“補短板”計劃,建立每年不低于30%的財政科技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長效機制,提升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能力。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支持“頭部企業”在激光器、智能處理芯片、高端醫療儀器等技術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科研攻關。
加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光明科學城規劃建設全面提速,鵬城實驗室和深圳灣實驗室建設加快推進,2019年新獲批建設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深圳)、嶺南現代農業省實驗室深圳分中心。累計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個,各類創新載體總量突破2260個,建設基礎研究機構12個、諾獎實驗室11個。
加快優化雙創體系,累計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193家、眾創空間294家。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深圳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平臺。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依托深圳國家高新區打造若干帶動優勢突出、競爭優勢明顯的千億級產業集群,推動5G、4K/8K、人工智能等技術示范應用。
“四個全力”營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氛圍
建設國際人才高地
針對缺乏創新型人才、基礎教育學位供需緊張等問題,深圳持續加大人才隊伍建立力度,加大教育資源供給,激發創新創業人才活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人才培育中心和集聚高地。
全力構建多元化的卓越人才體系,持續加大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深圳全市累計認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總數達1.49萬人,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5家、工作站(分站)115家,引進全職院士46人,留學歸國人才總數超過11萬人。
全力加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等高等院校建設提速,職業教育成為全國樣板。新改擴建公辦中小學校27所、幼兒園56所,新增學位總計7萬多個。
全力集聚海內外創新人才,以立法形式在全國首設人才日,全國首創企業家日,建成全國首個人才主題公園。完善人才公共服務保障體系,率先建立人才住房制度,營造宜居宜業發展環境。
全力完善人才政策體系,縱深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形成多元人才支撐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
2020年是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的重要節點,深圳將堅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爭當可持續發展先鋒,加強國家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以優異成績向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交出一份滿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