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深圳喜提一張城市新“名片”——“美好生活城市”。
深圳雖是一座年輕的城市,但它身上的標簽有很多,比如創新之城、活力之城、愛心之城、夢想之城……如今,上榜“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再次增加了這座城市的發展厚度,豐富了這座城市的立體形象。在此次大調查針對城市治理能力和社會服務的21項滿意度指標中,深圳有19項高于全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平均水平。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深圳加快從“單項冠軍”到“多項全能”轉變的追求與努力。
“美好生活城市”深圳是如何煉成的?嘗試著搞清這個問題,可能比躋身“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榜單這份榮譽本身更重要。
政府服務意識滿意度第一,從何而來?“群眾和企業辦什么事煩,就把什么列入改革的范圍;辦什么事難,就把什么納入必須解決的范疇。”
近年來,深圳以廣東省“數字政府”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以數據資源共建、共享、共用為突破口,不斷增強城市的智慧化管理服務能力,助力城市治理從“經驗治理”向“科學治理”轉變。在此基礎上,深圳積極推進營商環境“一號改革工程”,從“一張復印件”這個事關群眾和企業切身感受的小切口入手,從被頻頻吐槽的政府審批流程、辦事效率等痛點、堵點改起,率先推出“秒批”“不見面審批”“最多跑一次”等改革,大力推動政務服務大提升、營商環境大變革。群眾和企業切切實實地體驗到了政府服務的便利和效率,獲得感和滿意度自然水漲船高。
教育醫療服務短板變潛力,變化何來?近年來,瞄準“幸福城市標桿”的戰略定位,深圳全力補短板、優服務。2019年,新建和改擴建中小學校40所,新增學位6萬多個;新建和改擴建醫療衛生項目83個,新增病床約3800張。2020年,計劃安排教育、醫療支出分別再增長16%、15%。在此次大調查中,教育服務被深圳人打出“最滿意”,醫療服務得分也超過全國均值。此種正在進行時的“逆襲”,是深圳人對近年來這座城市為實現“學有優教”“病有良醫”所作出的巨大努力給予的充分肯定。這同時也說明了,暫時的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并不可怕,只要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找準方向、找對辦法,改變就會發生。
隨便拎出一項滿意度指標來,我們都能窺見深圳奮斗的軌跡、努力的方向。這讓我們身處其中的這座“美好生活城市”,讓人有更多的期待、更大的想象空間。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深圳深知,最能展現一座城市的美好、卓越乃至偉大的,歸根結底是“人民”這個前綴。城市建設、發展、治理的價值旨歸,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是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年輕時拼搏積累,深圳有機會;中年厚積薄發,深圳有環境;老了想過慢生活,深圳有保障。繼續奮斗、多點發力,讓機會持續奔涌,讓環境不斷改善,讓保障更加有力,讓廣大市民更有盼頭和奔頭,深圳必將變得越來越美好!)(深圳特區報首席評論員 姚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