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深圳新聞網首頁>深圳新聞>圳見>

評:愿你我永遠對知識和智慧充滿熱望

條評論立即評論

評:愿你我永遠對知識和智慧充滿熱望

分享
人工智能朗讀:

高考的意義在于,它早已成為一個深刻影響中國社會的符號。在考場之外,無數雙眼睛也在注視著它,并試圖從中感受社會的心跳與脈搏,探尋自己的青春和記憶。

又是一年高考時。每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有很多的話想說。

今天,我們不想叮囑考生們要沉著冷靜,也不想奉上太多的勵志雞湯,因為我們知道,他們已經做好準備,只待心無旁騖地奮力一搏。我們也不想給家長和老師們更多的寬慰,為了這次考試,他們早已做了足夠的心理建設。

高考的意義在于,它早已成為一個深刻影響中國社會的符號。在考場之外,無數雙眼睛也在注視著它,并試圖從中感受社會的心跳與脈搏,探尋自己的青春和記憶。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站立在南海之濱的深圳談論高考,會有所不同么?這是一個有意味的問題。

讓我們將目光投向那個冰雪消融、生機無限的年月。1977年8月4日至6日,鄧小平主持召開全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會上,不少專家、學者呼吁恢復高考制度。彼時9月全國招生即將開始。鄧小平問道:“今年是不是來不及了?”與會者回答:“今年只要做還來得及,最多晚一點招生?!?/p>

鄧小平聽后當即要求教育部把報送中央的報告追回來,并斬釘截鐵地說:“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 

兩個月后的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正式恢復了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制度。1977年12月10日,570萬名從農村、工廠、部隊一路風塵走來的年輕人,懷揣著難得的名額、忐忑的心情,奔向考場。

此后的40年間,作為國家掄才大典的高考,已揳入這個國家的肌理,對國家的發展和走向影響深遠,也改變了一批又一批學子的命運。

回憶當年,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許紀霖的感覺是“跑與搶”。他說,“每天下午大學的新華書店進新書時,要去搶。10分鐘就賣沒了。我們下課也就10分鐘,趕緊飛跑到書店,看看今天有什么新書,有的話趕緊搶。”

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的感覺是“饑餓與求知”。他說,“我曾經問我的學生,第一,你有沒有饑餓的感覺?第二,有沒有求知的欲望?而我們那代人是兩者結合在一起的。有饑餓的感覺,有強烈的求知欲望。”

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僅廣東就有一千多名萬考生走進考場,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成為推動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今天我們談論高考,有太多可以辨析之處,但若回到原點,高考的指向其實并不復雜,即無論何時,無論高考變成了什么模樣,對于人性的尊重,對于真理、智慧和知識最原始本真的渴求,永遠是高考的底色。上世紀70年代末,人們從高考的恢復中感受了春天的氣息,而另一個決定國家命運走向的戰略抉擇也在悄然孕育中。

恢復高考兩年后,廣東省委提出,希望中央能根據廣東緊靠港澳,華僑眾多的特點,給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頭建立出口加工區。這一設想得到了鄧小平的大力支持。鄧小平說,“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就叫做特區。陜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再過不久,深圳經濟特區將迎來40歲生日。特區的建立與恢復高考之間潛藏著相似的邏輯,即從人最樸素真實的需求出發,恢復了一種理性、一種秩序、一種對智慧與文明的尊重,并由此走向進步與輝煌。無論何時,對人性的尊重,對知識和智慧最原始的沖動與渴求,都是推動人類前行的動力之源。

愿每一位考生,也愿我們自己能在知識和智慧的牽引下擁抱未來,愿你我都能永遠對知識和智慧充滿熱望。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編輯:鄭曉鵬]
新闻跟贴(跟贴 0 条)
网友评论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300个字还没有帐号?注册
*所有评论留言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匿名    
欧美午夜福利視頻,精品久久福利一区二区,久久精品免视看产,久久免费精品十八
亚洲高清激情精品一区国产 |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 | 亚洲中文字字字幕犯侵 | 日本歪歪大片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影院 | 亚洲午夜主播在线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