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深圳商報6月1日報道,深圳市證券業協會日前召開深圳證券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與會人士表示,深圳證券業要抓住“雙區”建設機遇,爭取資本市場改革創新舉措在深圳率先落地,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投資銀行。
說起國際一流投資銀行,人們立刻會想到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耳熟能詳的名字。中國頂級企業的每一次超大型IPO背后,幾乎都有這些投行的身影,比如阿里巴巴的IPO承銷商,就是瑞信、德銀、高盛、JP摩根、摩根士丹利、花旗等國際投行。
在國外,投行業務范疇非常廣泛,證券發行、承銷、交易、企業重組并購、項目融資等非銀行金融業務都可計算在內,是資本市場非常重要的金融中介。在我國,證券公司也在扮演類似角色,一些設立投資銀行部的商業銀行也具備投行功能,還有如中金、申銀萬國融資等專門的投資銀行,但目前,中國還缺少全球公認的頂級投行,究其原因,或與監管理念有關。
以證券公司來說,業務主要有證券承銷、證券交易、自營業務,收入大部分來自證券交易,即傭金收入。而以高盛為代表的投行,業務重點是證券承銷和自營業務。業務結構的不同導致兩者的收入差別很大:2018年,高盛營業收入為366億美元,中國券商營業收入排名首位的中信證券為372.21億元人民幣,僅為前者的1/7。
我國對投行業務的監管更偏穩健,難免帶來掣肘。比如,經營不能加杠桿,資金使用效率不高必然對滾動發展速度影響很大。座談會上業內人士呼吁,要提高監管容忍度,適當提高杠桿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發展投行業務,不應局限于證券行業。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高新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樊慶峰提出,創新型企業在早期階段很難獲得銀行貸款和其他債務融資,更多只能依靠天使投資、股權投資等直接融資方式,應當“引導和鼓勵銀行資金逐漸進入股權投資市場,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
中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推動創新企業壯大;注冊制將在創業板實行,意味著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正逐步完善。投行業務也必須同步前行,才能發揮市場更大作用。有強大的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為支撐,深圳“創新創業之都”的招牌就能擦得更亮,深圳就能更快更好地完成“雙區”建設使命。期待“中國版高盛”能在深圳出現。
深圳商報首席評論員 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