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對于有著470多萬流動人口、79.5萬家商事主體的深圳市寶安區來說,基層治理是一道重要命題。
制度作于細,則行事為易。深圳市寶安區在疫情期間出臺了“六個一”標配指引,即:一支盤查檢測隊伍;一張告示,明確告知外人“謝絕來訪”;一個廣播,循環播放防疫知識;一組宣傳橫幅海報;一套登記臺賬;一張“個人信息申報微信二維碼”,讓社區、小區封閉式管理有據可依、有規可循。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在突發及應急事件面前,寶安機制先行,將以社區黨委為龍頭的基層治理體系轉變為疫情防控的治理效能,應對快速、高效。寶安區124個社區黨委擔負起屬地防控工作的責任,成立工作專班,制定應急方案,統籌“4+4”8支下沉隊伍和5800多名社區專職工作者“捆綁作業、搭班干活”。社區黨委成立168支由社區“兩委”班子成員、社康醫生、轄區警長、網格員、物管員組成的紅色小分隊等機動隊伍,承擔具體防控任務,處置突發事件。
寶安依托以社區黨委為核心的新時代基層治理體系,形成“一核多元”“多元共治”社會治理格局,做到責任聯擔、力量聯合、疫情聯防、隔離聯管、信息聯通、保障聯動,在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中顯示出威力。
作為深圳的產業大區、創新大區,寶安區近年來以科技賦能基層社會治理發展,加快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在這次戰疫中,寶安憑借科技力量,大大提升社區防控效能。
首先,依托寶安推出的全市首個隔離人員智慧管理服務系統,各社區能實時掌握本轄區的隔離人員名單,真正做到隔離人員底數清、情況明。其次,大數據應用變革促進實現了智慧化防控,讓社區防疫由“人盯人、不定期盯人”升級為“機器盯人、實時盯人”。
科學技術、寶安智造產品的普及應用,帶來防疫效能的新提升。燕羅街道啟用無人機開展巡查、宣傳、勸離,這一措施具有快速高效、覆蓋面廣、精準度高、實時反饋等特點;廣深高速鶴洲出口收費站和機荷高速黃鶴出入口收費站啟用的寶安義警機器人“黃田田”和5G巡邏機器人,它們身懷精準人臉識別、AI語音交互、智能檢測體溫等“絕技”,僅“黃田田”的上崗每天能節省4個警力投入。
近年來,寶安區持續推進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設,以智治支撐“制度+科技”的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在疫情防控期間相繼推出眾多“黑科技”產品,為抗疫貢獻“硬核”力量,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資料來源:新華網如需轉載,請注明以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