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0年3月15日訊 疫情期間,深圳市消委會接到大量消費者購買口罩后的投訴,非常時期,口罩糾紛不僅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也傷害了消費者身體健康。在此,深圳市消委會提醒廣大消費者,警惕口罩銷售十大陷阱。
一、微商微博賣口罩 收了貨款藏貓貓
不法商家在朋友圈、微信群、微博、小程序等平臺發布口罩銷售廣告,宣稱口罩來源于庫存、國外代購和工廠加工等。付款后一直未收到口罩,消費者發現被商家拉黑、網上店鋪改名或關閉等情況,已無法聯系商家。
典型案例:消費者2月5日向某商家購買了42個一次性醫用口罩,價格174元。消費者付款后商家一直不發貨,也無法查看訂單的記錄,小程序店鋪名稱也發生了變更,無法聯系上商家。
二、廣告盡是白富美 貨到卻變舊損黑
不法商家在疫情期間生產或銷售劣質口罩,貼上知名品牌的商標后,通過微商、淘寶等渠道將劣質口罩售賣給消費者。消費者收到口罩,發現口罩為假冒偽劣產品時,商家卻將產品下架,無法聯系商家。
典型案例:消費者稱在淘寶購買口罩,收貨后發現口罩外包裝上有較多污漬,內包裝只有一層膠質塑料包裹50個口罩,沒有生產廠家等信息?,F商家已下架相關產品,要求商家退款無果。
三、掛羊頭賣狗肉 買醫用變普通
鑒于病毒的強大傳染性,佩戴醫用口罩成為消費者自我防護的重要手段。不法分子借機兜售醫用口罩,實際卻以普通口罩發貨,獲取非法收益,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
典型案例:消費者稱1月25日在某商家處購買醫用口罩,售價60元一盒。但收到貨后發現,口罩并非醫用口罩,而是售價10元內的普通口罩。
四、平價下單等半年 加價購買才有貨
不法商家提高口罩價格,對高價購買口罩的消費者先發貨,而早期低價購買口罩的訂單故意拖延發貨時間,并要求消費者取消訂單后以目前高價重新購買口罩。
典型案例:消費者1月21日在某商家處購買了100個一次性外科醫用口罩,價格53.8元。付款后商家一直未發貨,商家以各種理由推延發貨,并要求消費者退款重拍高價口罩后,即可按時發貨。
五、“公益”人士送口罩 騙取郵費才是真!
披著“公益”外衣,行詐騙的不法商家,以“獻愛心”公益送口罩等名義,告知消費者支付少量運費,即可收到口罩。消費者付款后卻未收到口罩或只收到劣質口罩,且無法聯系上商家。
典型案例:消費者看到商家宣傳做公益送口罩,只需付10元郵費。付款后卻一直未收到口罩,客服電話無法接通,廣告消息仍在不斷擴散,眾多消費者受騙。
六、下載APP付郵費 醫用變成非醫用
不法商家以送口罩為名引誘消費者下載APP,宣稱下載APP后可免費領取N95口罩。而消費者下載后,收貨時卻發現需要支付高額郵費,且收到的是售價低廉的普通口罩。
典型案例:商家宣稱下載APP后可免費領取價值20元一只的KN95口罩,但消費者實際支付郵費18元后,收到的是市場售價1.5元的普通口罩,并非商家宣稱的KN95口罩。
七、捆綁銷售有陷阱 缺東少西不退款
商家還利用口罩進行強買強賣,將口罩捆綁店內的其他商品組成高價套餐銷售,而購買了口罩套餐的消費者,收到貨后發現套餐內其他商品都在,卻缺少急需的口罩。
典型案例:消費者為購買口罩支付了商家售價496元包含20個口罩的套餐產品。付款7天商家依然未發貨,商家客服敷衍拖延,其他購買相同套餐的消費者,也表示只收到套餐內其它產品沒有收到口罩。
八、訂購口罩遭限購 退單拒發無理由
疫情的發生,使得口罩等防護物資緊缺。消費者訂購的口罩,下單多日后商家公告稱口罩限購,拒不發貨并要求消費者退款。
典型案例:消費者1月份在某平臺下單購買了8盒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并同意商家延遲發貨至2月10日。但商家于2月6日在其商城發布限購公告:稱口罩限購1盒,超出1盒的訂單皆不發貨,并要求消費者全部退款。
九、宣稱會員有口罩 口罩無貨費不退
商家以口罩做噱頭盈利,消費者充值會員后卻發現口罩無貨,或買口罩設限,VIP會員待遇不VIP,會員費用卻不退。
典型案例:某公司宣稱充值VIP會員后可以買口罩,消費者繳納380元費用辦理VIP會員后,客服告知會員每5天才能購買10支口罩。繳納會員費用后購買口罩卻有諸多限制,消費者要求退費遭商家拒絕。
十、宣稱一包為十個 到手一包變一個
商家在網站上的商品信息顯示十個口罩為一包,消費者付款購買10包,卻只收到10個口罩,商家信息不實拒絕補發口罩。
典型案例:2月12日消費者在某網站上看到商家出售韓國進口KF94口罩的信息,商品信息顯示:KF94/KF80十個一包透明袋裝,售價24.1元,現貨順豐到付。消費者購買10份,收貨后發現只有1份共10個口罩,聯系商家補發剩余口罩,商家辯稱10份就是10個口罩。(吳艷 通訊員王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