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共識:
8項指標幫助在早期篩查出可能轉化為重癥的病患
彭綿的手機上,存有許多病人肺部的CT照片。她參與救治的危重病人,不同時期的肺部CT,看一眼照片就能清楚地知道是哪一位病人在哪個階段的照片。
“一個人過了60歲,有高血壓、糖尿病,是很常見的事,怎么遇到這個病毒就會變得很嚴重呢?”彭綿說,這是一種全新的病毒,一開始,醫生們對它都是陌生的。病毒表現出來的高傳染性、反復發作、病人從輕癥突然轉為重癥、危重癥甚至死亡,都是在與它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的。對病人的治療,注定得邊摸索,邊總結規律。
根據國家輕重癥標準,深圳自2020年1月11日開始收治首例重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以來,已累計收治重癥(重型/危重型)41例,占比10.5%,其中危重型19例,占比4.56%。
一位武漢來深“00”后患者出院南方日報記者朱洪波攝
隨著經驗的積累,重癥科的專家們,與病毒角力也越來越有信心。
“深圳共識”是專家組經驗的結晶。這是參照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和省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專家共識(第三版),結合了深圳19例危重癥救治的經驗形成的深圳共識。
國家標準將新冠肺炎感染確診病例分為輕型(輕型、普通型)和重型及危重型。
深圳進一步將重型細分為重型I型和重型II型,危重型細分為危重I型和危重II型。
每種類型都有精確的指標和癥狀判斷標準,對應不同的治療方案。
深圳專家組認為,早期準確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對指導治療和預后是極其重要的。
入院時早期預判重型或危重型患者的危險因素有8個,比如年齡大于60歲、肥胖、多種基礎病等等,還有許多檢測數據,比如淋巴細胞數、肌鈣蛋白升高等。
在輕癥患者中早一點篩查出可能轉為重癥和危重癥的病例,密切觀察病程,盡早介入治療,專家們普遍認為,這是非常有效防止惡化的做法。
提早供氧,甚至提前插管,利用現有條件盡可能讓患者肺部的氧供與氧耗平衡,減輕呼吸肌疲勞,十分有效。
奇妙的緣分:
明明生死之交再見面可能互不認識
毫不夸張地說,每一位進入重癥室的患者,都是在鬼門關走了一趟。
上了呼吸機,要讓病人翻轉身體,進行俯臥位通氣。這完全是個重體力活兒。彭綿記得,翻轉身體后,許多病人的背摸上去都是厚厚的肉。危重癥患者,胖子比較多。
深圳最年輕的危重癥病例,只有36歲,也是比較肥胖。這位患者戴了17天的呼吸機,時間最長。好在最后轉危為安了,已經治愈出院。
患者病情好轉,準備脫呼吸機,或者剛剛脫了呼吸機,醫生會把鎮靜劑停掉,這時,患者往往會有一種很恐懼的心理。有兩個病人,一個上了15天呼吸機,一個上了17天,對呼吸機已經有依賴,取下呼吸機,一下沒有了依靠。這時候一定要盯著他,不斷跟他說話。
彭綿說,“一個人上了呼吸機,在那里躺了十幾天,手腳都不動,拔了管之后,你說他還有力氣嗎?”這時候,就是醫生幫他做康復訓練。平常,這些工作是康復師做的,在重癥室,這一次是專家們全程陪伴,還有心理撫慰,這些做法,對患者至關重要。
患者在重癥室搶救時,一般都戴著呼吸機,用著藥,意識模糊。這些在生死關頭日夜陪伴守護他們的重癥科醫護,穿著隔離服,戴著口罩與護目鏡,患者也不知道他們的模樣。這是一種奇妙的緣分。
一位危重癥的阿伯度過危險期,取下呼吸機,還是很虛弱。第二天,阿伯轉到普通病房了。
一位在重癥室照顧過他的護士發現,阿伯在普通病房跟人講話,中氣十足,與頭一天判若兩人。護士偷偷給彭綿發信息,說,他很感激我們,我真是很高興。
“深圳市的重癥醫學科,這一次,真的是拼了。我們是第一批上去的,最多病人、壓力最大的時期,大家頂下來了。我們也是第一批撤下來的。還有比我們到得更早的專家,現在還在那里,大家太不容易了。”彭綿說。
【記者】呂冰冰
【圖片】朱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