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
市委六屆十三次全會提出,要堅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強市民群眾有溫度、可感受、可擁抱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瞄準“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目標,打造民生幸福標桿,是先行示范的重要方面。過去一年,深圳圍繞民生領域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深化改革,各項民生工作扎實推進,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繼續做好民生工作,深圳要進一步完善民生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吸引更多社會資源投入民生事業。
要著力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教育決定城市未來、成就民生幸福,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創新創造活力具有決定性意義。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率先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深圳要直面教育資源供給與人口規模和增長幅度還不相匹配的現實,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抓重點、強優勢、補短板。要推動基礎教育優質特色、高位均衡發展,高標準辦好學前教育,擴大義務教育學位供給,多渠道推進普通高中建設,支持民辦教育優質特色發展;要加快創建“雙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建設創新型、開放式高等教育體系;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打造國際一流現代職業教育和技工教育體系,推動教育事業全面上水平。
要加快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悠悠民生,健康最大。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城市醫療服務水平與市民的健康和幸福生活息息相關,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是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有力舉措,是推進“健康深圳”建設的必要途徑。深圳醫療衛生健康事業要再發力、再攀高。要不斷擴大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供給,加快建設全新機制的醫學科學院,放寬境外醫師執業限制,先行先試國際前沿醫療技術;要探索采用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促進社會辦醫高質量發展,多措并舉,實現病有良醫,加快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
要加大就業、住房、養老等民生保障水平。就業作為安國之策,是民生之本;住房作為安家之所,是民生之要;養老作為安命之保,乃民生之依。三者都是民生關切的熱點,與老百姓的福祉緊密相連,更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深圳要打造民生幸福標桿,就得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要堅持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抓好“就業十六條”落地實施,讓勞有厚得;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完善住房保障體系,讓市民住有宜居;要探索養老保險“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激勵機制,打造具有深圳特色都市養老新模式,努力實現老有頤養;要完善低保、臨時救助等政策機制,打造愛心之城、慈善之城、志愿者之城,讓弱有眾扶。
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以百姓之心為心,逐項確立標桿標準,盡力而為,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辦好、辦實,交上一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