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洲河整治后全景圖。深圳商報記者 嚴文婷 攝
昨天,一個好消息從水污染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上傳來:深圳的水環境質量實現了歷史性轉折,全市310條河流中的159個黑臭水體已經全部去味轉清;去年,深圳被國務院評為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5個城市之一,并成為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
其實,深圳治水的成效市民早有所獲,因為越來越多的河岸已成為新的城市風景線和休閑好去處。深圳治水殊為不易,一是境內河流多且有些還處于跨界河流的末端;二是人口和工業的高速增長導致規劃滯后,歷史欠賬太多。2016年起深圳全面向水污染宣戰,2019年成為深圳的“水污染治理決戰年”,終于用4年時間補齊了近40年的歷史欠賬。
這個成績令人欣慰,但也讓人不敢懈怠。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治水也是如此。治水的真正成效要靠雨季和時間來檢驗,治水事業也因城市始終處于運轉和發展中而永無止境。
對深圳而言,治水還有更深遠重大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2018年全國兩會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曾囑托到,要增強發展環境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提高綠色發展水平。2019年8月,深圳更肩負起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新使命,并被賦予五個戰略定位: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和可持續發展先鋒,最終要躋身于全球標桿城市之列。
而要完成上述使命和定位,生態治理不可或缺也不容有失。要成為高質量發展高地,就要告別過去以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等傳統要素為基礎的資源驅動型增長方式,轉向以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等現代要素為基礎的創新驅動型增長方式,綠色發展由此成為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要成為城市文明典范和民生幸福標桿,就必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成為可持續發展先鋒必須抓好生態文明建設。
在很多全球城市排名中,都有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評估指標,因為它們不僅是構成城市軟環境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響著城市競爭力。要成為全球標桿城市的深圳,在生態環境質量上也必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只有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深圳才能提高資源環境的承載力,才能載得動深圳的高質量發展,才有望發展成為全球標桿城市。
因此,深圳治水既是在還歷史欠賬,也是在治療與發展伴生而來的“大城市病”;既是在為建設先行示范區、成為全球標桿城市提供堅實的生態基礎,也是在為中國的高質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探索經驗、提供示范。
今天的治水成效只是對今日而言,只有樹立“治水永遠在路上”的觀念與決心,奮進不止,深圳才能迎來更美好的明天?。ㄔu論員 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