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學前教育不是“小兒科”,它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起點。率先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打造民生幸福標桿的關鍵一環。
學前教育問題向來備受關注。今秋新學年開學以來,我市學前教育發展駛入快車道:一批新型公辦幼兒園建成開辦,全市22所公辦幼兒園移交市教育局,加快小區配套幼兒園“民轉公”……深圳不斷加大學前教育投入,通過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學前教育迎來快速發展。
幼兒學前教育不是“小兒科”,它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起點。率先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打造民生幸福標桿的關鍵一環。
長期以來,學前教育是我市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主要問題體現在政府財政投入規模較小、辦學結構不合理公辦園占比低、保教隊伍待遇和整體素質偏低等。如今,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加和全面二孩政策的激勵,深圳迎來適齡兒童入園的高峰,學前教育資源愈發緊張,幼兒園學位連連預警。由此,深圳各界呼吁加大學前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公辦幼兒園比例的呼聲不止。
值得肯定的是,以問題為導向加強學前教育問題治理現已成為深圳的教育共識。瞄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目標要求,深圳近期動作頻頻,就學前教育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新政。先是在全市學前教育工作推進會上提出,深圳將加大學前教育財政投入規模,預計2020年投入資金將超過100億元,到2020年深圳幼兒園總量預計達1967所,公辦園在園兒童占比將達到50%左右;今年9月,市委市政府發布的《關于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每個有條件的社區原則上至少有1-2所公辦幼兒園;10月出爐的《深圳市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實施方案》要求“新建小區配套幼兒園須列入首期建設,違規將被約談等”。這些密集出臺的新政,干貨滿滿,直接回應了民生關切。
大力建設公辦幼兒園、普惠園并提高其比例,是擴大總量、調整結構、提升質量與公益普惠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牽住了幼兒教育發展的“牛鼻子”,有助于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以市民足額、優質的學前教育需求為導向,不斷克難題,亮實招、出硬招,才能答好深圳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的民生考題。(■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謝仕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