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交會上,企業是參與主體,大學和研發機構也是個重要角色。在研發機構中,深圳有群“四不像”就是高交會的常客。
“四不像”是人們對深圳那些新型科研機構的戲稱,因為它們“像大學又不完全像大學,既是科研機構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既是企業又不完全像企業,既是事業單位又不完全像事業單位”。
在本屆高交會5號館,深圳即將創辦的又一所高校——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首次面向公眾展示其目標定位、辦學理念、學科設置及人才培養模式等規劃藍圖。該校是由中國科學院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合作,依托深圳先進院建設的獨立設置的全日制高校。
深圳先進院就是“四不像”中的優秀代表,它辦出來的研究型大學會是什么樣,十分令人期待。自2006年建院以來,深圳先進院已連續14年參展。本屆高交會開幕當天,深圳先進院一口氣舉行了四個重點實驗室、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合成生物研究所和多個重大項目合作的簽約儀式。
與深圳先進院一樣,也是“四不像”中一員的光啟研究院自成立后也沒有缺席過高交會。2010年,5個海歸博士在深圳成立了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此后每年都將自己最重要的產品發布放在高交會上。去年,光啟展出的“能追蹤、會隱身”超材料引起了極大關注;今年,光啟展示了這種超材料的最新應用以及將給尖端裝備行業帶來的巨大變革。
成立于1996年的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是深圳也是全國首家新型科研機構。截至2018年末,該院已成立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40多個實驗室和研發中心,擁有包括國內外院士7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5名在內的數百人研發團隊,累計孵化企業2500多家,培育上市公司21家,本屆高交會上就有由其投資孵化的多個明星項目亮相。
深圳有多少個“四不像”?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深圳已累計建成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2家,它們是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的生力軍,更是推動產業發展的“中間體”,有力促進了深圳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成為深圳科技創新的一大特色。
“四不像”的成功來自其體制上的優勢。這些作為產學研合作核心載體的新型研發機構在創新過程中沒有過多羈絆,能夠打破科研與市場之間的隔閡,從而推動科研成果快速走向市場。今年9月,科技部印發《關于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鼓勵設立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這意味著“四不像”模式已經得到高度認可。
在促進科研成果走向市場方面,高交會有著“孵化器”和“加速劑”的美譽。可以想象,當“四不像”遇見高交會,好似猛虎添翼,讓科研成果的富礦得到更快地開采,讓科技成果轉化效果被進一步放大。(本報評論員 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