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主要成型于在深外學習期間。”
——鄭景旭
校友鄭景旭科研成果首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化學家約翰·古迪納夫、M·斯坦利·威廷漢和吉野彰三人,以表彰他們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40多年來,科學家對電池技術研究不輟,產品不斷升級迭代。在新能源儲存方面,可充電的金屬負極電池是一個嶄新的發展方向。而我校校友,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鄭景旭同學也正發力于電池技術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日前,以鄭景旭為第一作者的論文《Reversible epitaxial electrodeposition of metals in battery anodes》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
鄭景旭本科期間
聚焦于極具潛力的下一代電池技術,鄭景旭科研成果牛在這里
美國的《Science》雜志為國際頂尖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在世界學術界享有盛譽。本次鄭景旭發表的研究成果引起業界重視,頗具影響力的能源知識服務平臺“能源學人”公眾號以《鋅電再發Science,被“掌控”的鋅負極能可逆循環數千次》、“材料人”公眾號以《今日Science控制技晶生長:電池負極中金屬的可逆外延電沉積》為題,紛紛發文推介鄭景旭的最新研究成果。
鄭景旭《Science》文章簡介
有研究指出,石油資源將在未來約30年內枯竭,我們急需開發相關的科技,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能源結構。在新能源儲存方面,可充電的金屬負極電池是一個嶄新的發展方向。這類金屬電極在能量密度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卻無法控制電池充電時金屬的生長方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鄭景旭及其同事引入了外延生長(epitaxy)的概念來調控金屬的沉積形貌,以鋅金屬負極為示例,使得鋅沉積/溶解的可逆性達到了99.9%,循環壽命達到了傳統鋅電極的100倍。相比于傳統的鋰離子電池,利用水系電解液的鋅電池能量密度高并且安全性好,被視為是極具潛力的下一代電池技術。
可充電的金屬負極電池是一個極富潛力的領域。針對自己的工作,鄭景旭也做好了一些未來的設想:
1. 在電池領域,他的這種方法可以拓展到所有利用金屬電極的電池體系中,例如鋰金屬、鋁金屬等等——這將給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壽命帶來非常大的實質性的提升,提升程度甚至可能是數量級的。
2. 在催化領域,能夠在原子的層面調控金屬的沉積形貌。這是一項基礎性的技術。雖然在文章中,他們主要以電池作了示范,但目前,鄭景旭也在持續努力,開發這項技術在電催化方面的應用。
學霸其人:本科曾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17篇SCI英文學術論文
鄭景旭
2013年深外畢業,因化學奧林匹克競賽成績突出保送上海交通大學。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本科期間,他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17篇經過同行評議的SCI英文學術論文(其中以“第一作者”署名12篇),獲評“2016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年度人物”,2017年獲得“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數理組特等獎,現于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鄭景旭訪談: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主要成型于在深外學習期間
從深外畢業,鄭景旭一直保持初衷,潛心研學,在本次SCIENCE論文發表以前,他也曾多次以優異的成績為母校增光添彩。
鄭景旭
初中和高中時期照片
Q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
鄭景旭:最初的靈感是來源于今年的1月,但更深層面上的源頭,是從本科期間在交大就開始積淀的。當時在導師陳彬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展透射電鏡的研究,積累了關于晶體的知識,才有了這篇文章的靈感,這是至關重要的。最開始覺得投Science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但看到文章被送審之后,我反而緊張了。這是對心態很大的考驗,因為我同時還在進行其他的工作,思想上老是牽掛著這篇Science投稿會耽誤其他事情。這也算是一個特別的體會吧。
Q 請談談你在學術探索之路上的心路歷程,心境有怎樣的變化?
鄭景旭:我覺得心境幾乎沒有什么變化。從上初中之后,其實只是一直在干自己想干事情。有些時候,人就是會對特定的問題產生好奇心??蒲泻蜕罾锲渌氖虑椴o兩樣,想做的時候就去做,不想做的時候也不會勉強。發表論文的感覺也是這樣,最終發與不發只是一個方面,更有意思的是這投稿的過程里,心情起起落落,是很有意思的人生體驗。
Q 在高中階段參加化學競賽,對你后續研究有什么影響?
鄭景旭: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主要成型于在深外學習期間。其中最關鍵的經歷是在羅來金校長的直接指導下,參加化學競賽?;瘜W競賽涉及許多大學化學知識,自學時常不得要領。因為知道羅校長是化學競賽的金牌教練,有一段時間,我每天放學后都去找羅校長請教化學問題。最后,把幾門本科的化學基礎課吃得比較透。這可以說是我科研生涯的起點,這段時間學習的大學化學構成了我最主要的知識儲備之一,讓我受益終身。所以,在這篇《Science》論文的結尾,我致謝了羅來金校長和深圳大學任祥忠教授,他們分別負責指導我化學競賽的理論和實驗部分。
另外,學校還組織了豐富的科技活動,例如每年的科技節。我當時參加過科技小論文的比賽,提交了一篇關于銅和鹽酸反應可能性的研究,最后取得了一等獎。這應該算是我寫的第一篇科技論文吧!
Q 畢業六年,你對深外學校生活還有什么印象嗎?
鄭景旭:對我來說,在深外初高中的六年,既是收獲豐富的,也是精彩快樂的。初中時逐漸喜歡上唱歌,之后在梅宇晗老師的推薦下,我跟蔣慶生老師學習聲樂,并加入了高中部合唱隊。另外,高中部體育館里的羽毛球場條件也非常好,有一段時間我幾乎每天能打三、四個小時的羽毛球。這些美好的回憶有許許多多,歸根結底是深外老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總而言之,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形容對深外的印象:如果將來我小孩出生在深圳,那我一定鼓勵他/她報考深外!
Q 對深外的學弟學妹們,有什么建議?
鄭景旭:從2013年高中畢業算起,我從深外畢業六年了,其實不算太久。如果說要基于這六年的經歷,給學弟學妹提些建議的話,我想大概是——聆聽內心的聲音,追隨真正熱愛的事物。中學階段,一切皆有可能,一定要盡可能地探索這個世界,發掘自己最感興趣的方向,并且為將來打好扎實的業務基礎。
人生百年,放在無止盡的時空里是非常短暫的,我想引用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面主人公的一句話送給學弟學妹和我自己:“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
深外:弘揚書院傳統,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直以來,深圳外國語學校秉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基”的理念,致力于辦一所具有中國底蘊、深圳特色的現代化國際化學校。近年來,學校弘揚書院傳統,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設立“四大書院”,因材施教,為學生個性化發展,全面成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尤其是創新書院,以數理化生信息科學五大學科競賽為依托,兼顧如FIRST機器人競賽、iGEM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全美經濟學中國挑戰賽(NEC)等其他國內外各類比賽,配備有學科金牌競賽教練,實施“雙導師制”,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深度挖掘學生潛力和創造力,培養具有偉大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具備優秀學習品質和態度、富含執著積極進取精神、擁有極強批判質疑能力、創造動機強烈與創新習慣優秀的人才,以滿足新時代、新形勢下國家和社會發展對拔尖創新與應用復合型高端人才的需要。
創新書院能夠為像鄭景旭這樣的學科英才、奇才提供真正適合自己個性化發展的優質平臺。在創新書院的培養模式下,深外收獲了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金牌、全國高中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銀牌等優異成績,同時,也培養出以鄭景旭為代表的一批批優秀創新人才。
在此,學校向鄭景旭校友取得優異成果表示衷心的祝賀!希望更多深外學子發奮努力,為將來的學術研究打下堅實基礎,也期待未來在學術領域能有更多優秀的深外校友涌現。
文、圖 / 深外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