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發布《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其中規定,各高校要嚴格教育教學管理,本科生體育課考核不達標者不能畢業,嚴肅處理各類學術不端行為,堅決取消畢業前補考等“清考”行為。
這份意見一經發出,便引發廣泛關注,人們從一條條嚴格的規定中,嗅到了高等教育逐漸走向“嚴進嚴出”的信號。
“中學多吃點苦,等考上大學就解放了,想怎么玩兒就怎么玩兒”——這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對學生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這句話可不只是說說而已,事實上,這么多年來,它幾乎已成為一種被普遍信奉的社會規則,學生、家長乃至一些大學老師都對此深信不疑。
“考上大學就可以好好玩兒了”的背后,對應的是一種極為功利的“結果導向”,它把問學求知和教書育人當做結果而非過程,拿到了文憑就意味著成功,學習和求知本身不過是一個可以讓人苦盡甘來的“工具”。也因此,經歷過高考洗禮的大學生們往往被認為是“有資格玩兒的”,這里的“玩兒”,更像是一種獎賞、補償和承諾的兌現。
長期以來“嚴進寬出”的管理模式也支持了這種邏輯。不少原本十分優秀的學生進入高校后徹底放松,癡迷于各種網游和社交活動,對學業只是應付了事,但即便如此,依然能順利地拿到畢業證書。這不僅嚴重影響了高等教育的質量,也讓一些年輕人荒廢了大好的求知時光。一些知名教授忙于搞科研和做橫向課題,一年到頭難得跟本科生見上一面,一些有科研潛力和志向的本科生也往往難以得到相關支持,諸如此類的狀況都亟待改變。
應該說,諸如各高校要嚴格教育教學管理,本科生體育課考核不達標者不能畢業,嚴肅處理各類學術不端行為,堅決取消畢業前補考等“清考”行為等規定,都是“最低”而非“最高”要求,只是多年來在“嚴進寬出”的管理模式下,許多規則都形同虛設,甚至在此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潛規則,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次教育部出臺的意見更多的只是“糾偏”。
今年4月9日,教育部發布《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將啟動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根據規劃,2019-2021年,將建設10000個左右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點和10000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點。這個通知的指向很明確,就是要全力提升本科生教育的質量。此次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則再次發出“嚴出”的信號。
從現在起,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想要在高校“混日子”越來越難了,而中國高等教育要更上層樓,“嚴出”這一步早晚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