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胡蓉
這幾天,AI換臉應用ZAO換臉視頻應用火爆網絡。很快,因為在用戶“隱私條款”設置上的“霸道條款”,在輿論重壓之下,該軟件悄然對產品功能和用戶協議進行了調整。
此前,ZAO的用戶協議稱:用戶在使用ZAO的時候,如果把臉換成自己或其他人的臉,意味著同意或確保肖像權利人同意授予ZAO及其關聯公司全球范圍內完全免費、不可撤銷、永久、可轉授權和可再許可的權利。這種對用戶隱私保護的“無知”簡直令人震驚。
不過事件中也讓人們看到了社會進步:輿論壓力迫使開發者不得不在短時間內做出更改,反映出公眾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意識在大幅提高。
數據隱私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企業有責任部署數據隱私策略積極確保數據安全。遺憾的是,這些年互聯網企業過度收集、使用用戶隱私及保護不當的事件屢屢發生,致使用戶權利屢屢受到侵害。在這些事件中,有的是無心之失,但更多的卻是有意為之。
互聯網時代,流量變現成為普遍盈利模式。用戶信息掌握得越具體全面,就越有利于進行大數據精準畫像,進而實現精準營銷,致使用戶隱私成為引流和營利的工具。而即將到來的5G時代更加依賴數據和算法,無人駕駛、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的順利落地需要更多的數據“原料”,包括語音識別、人臉識別在內的生物信息成為新的搶手資源。然而,這些數據若保護不當將帶來更大風險。有網絡安全領域專業人士就直言:“密碼丟了可以換,但生物信息不可再生,一旦泄露,你不可能再有第二張臉了。”
事實上,換臉技術早在兩年前已引發爭議。2017年,一款利用AI程序和深度學習算法實現視、音頻模擬的APP,通過“換臉”自動生成不雅視頻并偽造美國政治人物的視頻,最終因觸犯眾怒被下架。今年6月,美國眾議院首次舉辦專門討論深度偽造及其他類型的AI合成技術的聽證會,共同探討這一技術對國家、社會和個人的風險及防范和應對措施。
隨著個人隱私保護意識的提高以及相關法律大網的越織越密,互聯網企業亟須改變以往觀念,否則必將為此付出代價;相反,尊重和注重保護用戶隱私,才可能贏得長遠發展。
眾所周知,美國圍堵華為,正是以其產品有“后門”、可能違法收集用戶信息為借口。然而,華為的無懈可擊讓美國的企圖落了空,眾多國際市場向華為表示信任。華為今年發布的第一號文件更把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作為公司的最高綱領,文件強調,“遵從隱私保護既是法律法規的要求,也是價值觀的體現?!?/p>
換臉軟件可以換來一時火爆,但換不來長久發展。犧牲用戶隱私就是在犧牲自己的未來,但愿這次事件能促使換臉軟件和更多互聯網企業進行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