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深圳生產總值12133.9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4%。經濟質量穩中向優,經濟增長好于預期。制造業對深圳上半年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3%和11.0%,說明深圳正在快速進行產業結構優化,淘汰落后產能,進入更高端的高新技術產業。
同時我們要看到新動能轉換還存在不平衡現象。具體來說,有的地方是高質高效的“高產田”,有的還是低質低效的“低產田”。高產標桿例如深圳CBD的單位產出已達188億元/平方公里,成為全國CBD核心區產能最高最優的地區。而低產片區的比例還不少,有的產業園沒有龍頭項目,沒有高新技術,也沒有品牌設計。一些項目停留在低效加工業或者高耗產能上,產業抗風險能力差。
這些低質低效產業還占據了深圳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和產業空間。據深圳土地整備發布的統計數據,目前全市有工業區約7200個,平均規模3.6公頃,平均毛容積率1.4,平均建筑層數4層,近90%分布在原特區外,相當比例的產出系數較低。可見,深圳工業園區提質增效還有很大的空間。
保護實體經濟并不是保護落后產能,保護制造業就是要保護高端制造和高附加值制造業。原有粗放型工業園如何種出“高產田”是一道緊迫的課題。關鍵之舉是,引導低效用地向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配置,引進新動能成功實現“騰籠換鳥”,以此全面提升土地的綜合承載容量和經濟產出水平。
產業園區要向“三新”經濟轉型,種出新動能“高產田”。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三新”經濟正悄然崛起,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經初步核算,2018年全國“三新”經濟增加值為145369億元,相當于GDP的比重為16.1%,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向“三新”轉型,例如在工改商的項目中,要高起點規劃,將5G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融入產業鏈。
產業園區要向“深圳質量”和“深圳品牌”轉型,改變有產品無品牌,有加工無設計的現狀。要深入實施“深圳品牌”戰略,持續推進服裝、鐘表、眼鏡、黃金珠寶等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向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高端邁進,使“深圳出品”成為高質量、高品質、高信譽的代名詞。
產業園區要向高附加值轉型,通過大數據賦能,讓傳統物理產品轉向數字化智能化產品。例如傳統家電可能飽和了,但是可用語音操控的超薄智能電視又成了網紅產品。隨著5G時代的到來,數字產品將體現為“硬件+軟件+萬物互聯+各種場景”的融合,滿足用戶的多樣化、智能化場景需求。深圳是電子產業重鎮,要引導廠家備戰包括家電、安防、健康、數碼等多個品類的智能化戰略。(本報評論員黃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