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既是電信領域的領軍人物,也是一個用生命在做企業的實業家。他創辦華為30年來,每年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飛機上、旅途中,奔走在世界各地。
2015年,一次會議間隙,有記者問任正非:華為現在已經是全球通信行業的王者了,為什么還要堅持艱苦奮斗?任總說:“不奮斗就沒有未來,不奮斗華為就垮了。”
從任正非的身上可以看到,拼搏奉獻已經成為深圳科學家的工作狀態和生活狀態。在深圳搞科學研究其實是苦差事,坐而論道不行,高高在上不行。深圳是科學研究產業轉化率最高的城市,科研成果與產業前沿和市場一線緊密相連。新時代深圳科學家需要有研發與產業一肩挑的奉獻精神,創業路上需要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拼搏精神。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對奉獻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并提出時代要求。該意見號召我國科學家要大力弘揚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包括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六個方面,而奉獻精神既是作風學風的基本要求,也是立德樹人的崇高境界。
奉獻需要寧靜致遠,做足內功。需要以冷靜、理性、務實的研究性勞動來發現科學的新亮點,探索創新的新模式,推動產業的新突破。一味追風口炒概念不行,固步自封自我欣賞也不行。在科學研究中要充分尊重科學規律,以奉獻精神敲開科學的冷門,拼出產業的熱門。對此,該意見要求在科學研究中反對盲目追逐熱點,不隨意變換研究方向,堅決摒棄拜金主義。從事基礎研究,要瞄準世界一流,敢于在世界舞臺上與同行對話;從事應用研究,要突出解決實際問題,力爭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華為的發展正彰顯了創新研發的“冷”“熱”辯證法。華為科研團隊幾十年不事張揚坐“冷板凳”,多年來組織全球數百位科學家從事基礎研究和核心攻關,如今才換來了5G產業的大熱門。正是通過這種持續的“冷”功夫的積累,華為5G專利占到行業的20%,坐上了5G新興產業的龍頭。任正非曾回憶,1992年深圳股市瘋漲時,華為公司樓下的交易所里,買股票的人里三層外三層包圍著。而樓上的華為員工則平靜得像水一樣,都在專心致志做研發。可見華為有今天的發展,是數十年的“冷”功夫積累所致。
人類歷史進入到知識經濟和大數據時代,科學研究的環境和條件也整體升級,早已告別了那種愚公移山式的手工作業。對此有人提出,科學家何必再當苦行僧的“碼農”或者實驗室內的“宅男”。其實科學家發揚奉獻精神并不是要求照搬上世紀老科學家的工作生活方式,而是要求在作風和學風上吸收其精神內涵,把老科學家愛國創新求實的精神發揚光大,以拼搏奉獻的精神狀態和人格擔當去面對新時代科學研究的新課題新使命。(本報評論員黃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