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園之城”深圳,即將出現一座獨特的公園,那就是全國首家民法主題公園——深圳民法公園。據悉,它已完成多個展示區建設,預計將于2020年3月建成開園。
民法公園是為紀念《民法總則》通過,同時為下一步公眾學習民法典打基礎,于2017年初立項的。該公園由龍華區觀瀾人民公園升級改造而來,保留了大部分森林綠化、原有山體及構筑物,如攬勝塔等,融民法主題于新穎景觀當中。
比如,“民法環”以懸浮于現狀山體并融于山體的形象和環形空中廊道,結合沿途場地特色,分段展示了平等、自愿、公平、誠實信用、綠色及公序良俗等民法基本原則,讓人行走在山林間,得以感悟民法正氣。
此外,公園將根據民法典編纂中各分編內容設立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法編和繼承編等各專題展示平臺,通過文化長廊、雕塑、石刻等傳統傳播載體,以及各種新媒體,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受眾進行多樣化傳播。
民法典被稱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法”“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與市場經濟和公共文明建設密切相關。作為一個興起于市場經濟大潮、追求一流法治的城市,作為一個以創新為鮮明標記的城市,這樣一座主題公園,體現的是深圳不斷推動普法創新的法治自覺。
顯然,比起普法書本抑或普法課堂、講座,民法主題公園更能寓教于日常生活當中,通過生動、自然、可感的形式,使人在休閑游玩之際不經意間就接受了法治的熏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民法公園不但有顏值,還很實用,公園內將建設龍華區婚姻登記中心、知識產權法規和文獻查詢中心等——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普法。
如果說花草植被是輕盈的,法律條文是厚重的,法治主題公園則融這樣的輕盈與厚重于一體。盡管法國大思想家盧梭說過這樣的名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但反過來理解,將法律條文刻在大理石上,使之時常與公眾見面,是不是也有助于它刻進公眾的內心?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就是因為刻在一塊黑色玄武巖石柱上而得以不朽的。
事實上,深圳已經形成了一個普法公園群落。今年2月,深圳市鹽田區深圳憲法公園等六大公園被評為2018年省級“法治文化主題公園”。深圳是公園之城,也是法治之城,法治主題公園是這兩者的結合。隨著民法主題公園即將開園,公園普法將在深圳呈現更加蓬勃的景象。
法治是最大的善治,是城市的靈魂與基石。2018年10月,深圳市委印發《關于學習貫徹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精神的工作方案》,以扎實推進法治中國示范城市建設,努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先行區。我們相信,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新普法行動,將進一步夯實、提升深圳的法治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