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四海賓朋,集八方文化。第15屆文博會今天開幕。
經過15年發展,文博會以國家戰略為依托,已然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實效和影響力。
博覽、交易,深圳以創新姿態,邁向文化自信。
作為深圳乃至中國文化名片的文博會,一年一個臺階,日趨專業化、國際化。今年主會場展位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2312個單位參展。來自歐洲、美洲等50個國家和地區的132家海外機構亮相,海外展區面積占比近1/4。來自美、英、法等103個國家和地區的2萬余名海外客商蒞深參會,各類活動熱度不斷。
文博會主展區如皎皎明月,散布深圳各區的分會場似閃閃繁星,星月輝映,明亮動人。
文博會現場,無論是書畫的筆墨芳華,還是文脈的百年傳承;無論是海外文創產品的同臺競技,還是中國非遺衍生品的匠心無聲……每份展品,每場活動,每個主題,內里都蘊含著文化創新的深圳因子,彰顯現代都市的大文化情懷。
文化很大:縱貫古今,涵蓋天下,直接影響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
文化很小:一書一畫,一壺一飲,存在于你我的生活日常與情感空間。
突破時空局限,讓文化產業化,讓產業文化化——這是首屆文博會的原創之源起,也是歷屆文博會的使命與擔當。
這個誕生于深圳、帶著深刻“原創”印記的大舞臺,一方面,將世界變得很“小”——小到全球的奇珍異品匯聚一堂,新鮮在目,觸手可及;另一方面,又因其展示、交易以及信息平臺的主要功能,將文化變得很“大”——大到足以跨界融合各種產業,激發無窮想象,衍生億萬商機。
如果說文博會是深圳的原創,那么“文化+”就是文博會的原創。
深圳充分利用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創新發展“文化+”模式,擴大文化外延,提升產業競爭力。文博會通過促進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等產業的深度融合,集中展示新業態,增強文化產品供給的有效性,激發文化消費需求,推動文化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依托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深圳文化產業的集聚效應已經顯現,集團化、規?;l展的文化企業數量幾何式倍增。近年來,騰訊控股、華視傳媒、A8音樂等30多家文化企業先后在境內外上市。無論在資產規模、贏利能力還是經營模式、創新能力等方面,都已成為全國同行業的領軍者。
40年來,依靠不斷創新,曾經的“文化沙漠”雨水豐沛,綠意漸濃,深圳終于以文博天下的氣概站上世界舞臺,廣納客商,收獲市場,共創共享,多元多贏。
世界元素、深圳因子,在文博會上碰撞、融合、裂變,推動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培育出更多新模式、新業態、新功能。文博會扎根深圳以來,深圳文化創意產業持續穩定增長,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
遍地開花,整體繁榮的展會盛景,如“東風夜放花千樹”,讓文化產業的星空被點亮、被仰視、被銘記。
文化需要傳承,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
因為文化創新,深圳,吸引、輻射、聯通著世界;
因為創新文化,世界,關注、傳播、助推著深圳。
來吧,來深圳吧!
來這里,文博天下,創享世界。
(本報評論員 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