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意義上,深圳的未來發展,最大的潛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間在海洋,最大的動能也在海洋。
日前,深圳組建了海洋新興產業基地基礎設施投資基金,一期基金規模40億元,基金采用結構化設計,整體規模遠期將達到125億元,將全部投資于深圳海洋新興產業基地項目前期圍填海及土地熟化工程。據悉,該基金是深圳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首個落地的基礎設施類子基金。“真金白銀”投向海洋新興產業基地基礎設施,意味著深圳跨出了深耕藍色經濟的重要一步。
地緣政治學家弗里德里克·拉采爾曾說:“只有海洋才能造就真正的世界強國。跨越海洋這一步在任何民族的歷史上都是一個重大事件。”建設“海洋強國”,已成為我國的一項重要國家戰略。
當今時代,海洋對于人類來說,已不僅僅只是舟楫之便與漁鹽之利,更是可持續發展的“藍色引擎”、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賦予人類廣闊的進取空間、競技舞臺。當前,全球90%的經濟貿易都通過海洋發生,70%的經濟活動發生在沿海一帶。
海洋經濟發展前途無量,中國經濟已是高度依賴海洋的開放型經濟。4月11日,《2018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正式公布。據初步核算,2018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83415億元,比上年增長6.7%,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3%。從2001年到2018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平均每6年翻一番。
海洋經濟發展,關鍵在產業支撐。當前,全球海洋產業競爭已從傳統領域延伸至科技、金融、高端服務等具有更高附加值的領域。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海洋開發利用層次總體不高,海洋新興產業基礎偏弱,在產業構成中占比偏低。正因如此,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多年徘徊在9%上下,而發達經濟體該項指標一般在20%以上。推動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是我國推動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引擎”。
“你問我要去向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作為海濱城市,深圳擁有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和260公里海岸線,海洋資源較為豐富,為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一定意義上,深圳的未來發展,最大的潛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間在海洋,最大的動能也在海洋。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堅持陸海統籌、科學開發,加強粵港澳合作,拓展藍色經濟空間,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提出者、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海上絲路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春宇指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可以粗略地分為兩類:一類是依靠厚重的歷史積淀,逐步集聚成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比如倫敦;另一類是依靠某種戰略性海洋產業的大繁榮,帶動相關配套高新技術產業、高端服務業等上下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從而集聚形成海洋中心城市,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新加坡和奧斯陸。深圳可以新加坡或奧斯陸為參照,大力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中心城市。
近年來,深圳海洋生產總值穩步增長,從2012年的1053億元增至2017年的1630億元,年均增速高達8.7%。不過,目前深圳的海洋經濟發展與整體實力還不匹配。堅持陸海統籌,深耕藍色經濟,在海洋產業優化升級上做大文章,向蔚藍大海要發展空間,是深圳正在著力推進的一件大事。
其實,作為全國14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之一,深圳的主要任務是加大海洋科技創新力度,引領海洋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發展。《深圳市海洋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提出,將集中力量發展基礎條件較好、技術條件成熟、成長潛力大、產業關聯度高的海洋產業領域,引導電子信息、生物等現有優勢產業向海洋領域拓展延伸,構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現代海洋產業群。
從發展海洋運輸、濱海旅游等傳統海洋產業,到優先發展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等海洋新興產業,是深圳海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而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反過來會為深圳產業鏈的延伸、升級創造更大空間。
海洋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關系著海洋新興產業的推進速度。目前正在推進的深圳市海洋新興產業基地項目,是承載深圳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稀缺性增量發展空間,也是深圳落實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撐。
組建專門的投資基金,推進海洋新興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是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增強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的重要舉措。投資基金堅持市場化方向,由政府投資引導基金與社會資本共同發起設立,能有效發揮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推動海洋新興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提速增效,為新興產業“下海”奠定基礎。
海洋新興產業基地建成后,將為深圳統籌陸海資源配置、產業空間布局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平臺依托,為發展以國際化、市場化、高端化為主攻方向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集聚空間,也為深圳的未來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間。(■深圳特區報首席評論員姚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