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改革體驗官”制度有益于將人民的痛感、呼聲,及時高效而又專業地傳達到改革的設計、決策、實施層面,讓改革更加妥帖、完善。
“在‘浙里辦App’能查到的信息,為什么還要到杭州去開證明?”……在浙江義烏市行政服務中心,福田街道西力黨支部書記樓必忠邊看邊體驗,將辦事服務流程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樓必忠這次體驗與他最近的一個“新頭銜”——“改革體驗官”密切相關。“改革體驗官”制度是義烏組織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城市建設與管理,推動城市現代化治理的新制度。“改革體驗官”采取實事披露和意見言說的形式,對政務、公共和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體驗監督。
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改革方向對不對,改革措施準不準,改革成效好不好,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義烏推出的“改革體驗官”制度,拓展了既有的社會監督渠道,將人民群眾對改革政策措施的評價權、監督權、建議權落到了實處,充分尊重了人民在改革進程中的主體地位,是一項富有改革魄力的制度創新。
“改革體驗官”是民不是官。深化“放管服”改革,人們常說要學會換位思維。“改革體驗官”,則更進一步,將主動權直接交給了人民群眾。義烏首批104位“改革體驗官”涵蓋媒體記者、企業主、個體經營戶、教師、律師、醫生等24個行業領域,其中甚至還有6名來自阿富汗、約旦、日本、澳大利亞、塞內加爾、印度的“洋體驗官”。這種廣泛代表性,保證了對改革的體驗、評價與監督,滲透到了方方面面,彰顯了制度設計的誠意與科學。“改革體驗官”的遴選,隨機卻不隨便,是由有關部門綜合考慮專業與職業背景、履歷與社會經驗、學歷與年齡結構等因素確定,入選之后經過適當的培訓再“上崗”,具有相當的能力保障。這些“改革體驗官”經過了官方認可,代表著民意,對精準識別民生痛點、改革堵點,有獨特的作用。
“改革體驗官”不僅行使著監督權,也擴大了改革的視角。很多改革措施是自上而下的,盡管經過了論證與調研,但落實到執行層面,還是會有脫離實際的情況出現,改革意圖可能會因此落空,人民群眾也會感到不便與不滿意。“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一些改革措施到不到位,作為公共服務產品的使用者,人民群眾的感受最有說服力。“改革體驗官”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改革政策措施的“體檢官”。從“用戶”的視角,“改革體驗官”就像是改革的“產品經理”,“改革體驗官”的“挑刺”,是對改革方案的優化,也進一步打開了改革的空間,發掘出改革的深度。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改革體驗官”制度有益于將人民的痛感、呼聲,及時高效而又專業地傳達到改革的設計、決策、實施層面,讓改革更加妥帖、完善。對于“改革體驗官”的監督,有關方面不能葉公好龍,而當聞過則喜,有過則改。這樣改革才能更加深入人心。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趙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