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南漳工業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近年來,南漳縣委、縣政府全力推進“工業強縣”戰略,滿懷信心謀工業,滿懷激情抓工業,滿懷執著興工業,工業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改革開放迎來發展“蝶變”
驅車穿過南漳縣城,一路向南,沿著蠻河緩緩行駛五六分鐘,在河西岸茂密的樹林背后,一座現代化工廠映入眼簾。
干凈明亮的廠區內,高大的廠房沿著筆直的柏油路整齊排開;熱火朝天的車間里,壓力篩、集塵機等設備開足馬力,圓網、長網造紙機搭配運轉……
很難想象,這家擁有員工400余人、年產值近7億元的現代化企業——湖北華海纖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南漳縣造紙廠在1978年建成投產時,只是個僅有兩臺造紙機和幾十名工人的“小作坊”。
“小作坊”變“大企業”,不僅僅折射了地方企業、產業的成長變遷,還見證了南漳工業的變革歷程。
南漳地處山區,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一直未能得到長足發展。1978年,南漳縣全口徑工業總產值僅6679萬元。
借助改革開放的“東風”,絲織廠、造紙廠等“探路船”紛紛“揚帆”,探索中,該縣的工業基礎逐步夯實。1987年,南漳縣工業總產值增至3.6億元。
跨越式的發展,激發了當地干部群眾投身改革開放的熱情。
1986年起,南漳縣大力推廣現代化管理方法,完善企業承包責任制、廠長負責制、廠長任期目標責任制和任期終期審計制的“四制”配套改革,不斷“解鎖”工業發展新動能。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南漳在工業領域先后推出了產權改制、股份合作等一系列改革舉措,進一步強化工業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1999年,南漳縣年創工業總產值28.6億元。
主導產業支撐“四梁八柱”
工業的體量雖不斷擴大,但紡織、基礎化工等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行業仍占據著重要地位,該縣工業現代化進程遭遇瓶頸。
面對這一形勢,南漳縣通過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和推進技術改造,催生工業提升內生動力,全面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借助外部力量優化產業結構,抬高工業發展的“天花板”。
2004年,南漳縣招商局掛牌成立,以組團經貿交流等形式“點對點”招商;2013年,南漳縣招商局成立10個招商站,轉“點對點”為“按需”,著力優化產業布局;2017年,南漳縣已全面形成精細化工、新型建材、新能源等六大產業為導向的定向招商格局,縣領導牽頭招商、“四個一”保姆式服務、產業鏈“以商招商”等機制逐步成熟。
名泰機電產業園是該縣為培育強勢產業定向引進的外來企業,2012年建成投產,2017年實現產值5.7億元。19家配套企業入園,極大充實了南漳機電裝備產業力量。
2015年,受國際市場影響,該公司所在產業園內多家配套企業停工停產。為保障名泰機械正常運轉,南漳縣積極作為,二次招商,引進6家配套企業入駐,既盤活近3萬平方米閑置廠房存量,又為該縣機電產業注入了“新鮮血液”。
借助招商引資,該縣工業再度飛躍,從相對單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布局,發展為精細化工、新型建材、農產品深加工、機械裝備等“四朵金花”爭相競放。
截至2017年底,南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132家,年實現工業產值178億元。
工業強縣挺起“南漳脊梁”
如今,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南漳人民繼續發揚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奮斗精神,在現有的發展格局中尋求新突破,著力推動工業發展的綠色轉型。
在工業產業布局優化調整的基礎之上,該縣著力推進有機農產品深加工、新能源等綠色低耗能產業,并積極探索三產融合,激發“綠色增長力”。同時,進一步利用成熟的招商機制,通過引進生態企業與低(零)排放企業,充實“綠色動能”。
2017年,南漳先后引進錦億、寶順、茂發等3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形成以香菇木耳生產為主的產業集群,當年共出口創匯7000多萬美元;2017年底,全面建成投產的襄陽市雄獅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光學鏡片項目具有“高技術、低占地、零排放”的特點,產品遠銷美、日、韓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8000余萬元,利稅800余萬元;襄陽興發化工有限公司高純氧化鈣項目今年9月建成投產,生產中產生的廢水經過處理后又循環至黃磷裝置參與生產,既節約了資源,又實現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從小到大,從大到優,從優到新。如今的南漳工業經濟,百花齊爭艷,新花次第開,改革開放各個階段的紅利均得到充分釋放,變革過程中的各項成果均得到深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