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號晚,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深圳運用大數據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方面的新探索。報道指出,隨著“數字政府”建設的不斷推進,深圳的政務創新也漸入佳境。
報道以深圳市出臺的《工業用電降成本暫行辦法》為例,講述了在受益對象限定條件增加了,統計口徑上邊界卻不是很清晰的情況下,負責這項工作的部門面臨的困難。
深圳市經貿信息委電力與資源綜合利用處處長 葛亮:你如果單獨挑出某一項來補貼,操作層面很難執行。
問題提出來后,深圳市“數字辦”立刻召集經信委、統計局、稅務局等部門共同“會診”。
國家稅務總局深圳市水務局收入規劃核算處處長 彭琦: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張圖,深圳市2018年稅收優惠的整體的規模已經達到了1987.41億元。
一場頭腦風暴下來,皺著眉頭進來的葛亮臉上輕松了許多。
深圳市經貿信息委電力與資源綜合利用處處長 葛亮:各家把他的數據庫拿出來比對,我們確實能夠拿出一個精準的名單。
報道指出,目前深圳的大數據運用正參與到政府決策、政策實施和效果評估的全過程。
深圳市“數字政府”建設領導小組成員 張晉周:科學決策時政府行政的根本,到今年年底,“數字政府大腦”將實現全市政府政務信息的100%、100%共享。隨著一個個“數據孤島”被攻克,政務創新也漸入佳境。
報道指出,8月初,“深圳90”上線,建設項目審批從立項到施工許可辦理完成,總審批時間不超過90天;8月中,全國首張區塊鏈電子發票在深圳開出,全程可追溯有效防止發票要素信息被篡改,納稅服務正式開啟區塊鏈時代。8月底,深圳不見面審批服務事項清單擴容到300項,稅務、公安、人社等16個部門打通后臺,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