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我”故事會
深圳新聞網訊 由2017國際城區影像節(IUIF)與華潤置地、瑪格南圖片社共同發起,由大乾藝術機構策劃運營的“城市與我”公共影像創作展目前正在深圳萬象天地LG層大中庭展出,10月22日下午,作為展覽的同期活動,“城市與我”故事會在深圳萬象天地L6層云端沙龍舉行。
故事會邀請到影像作家、小說家、劇作家、戲劇導演康赫, 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饒小軍教授, 紀實攝影師、三次獲得“中國最有影響力攝影人物”楊延康,獲得萊卡奧斯卡巴納客攝影新人獎的中國攝影師黃京以及“城市與我--公共影像創作計劃”公眾單元入選攝影師代表閆雨電作為分享嘉賓,他們與觀眾圍坐在一起,分享自身與深圳的鮮活故事,暢談影像與城市的關系,展現每個人心中不一樣的城市。
影像里的深圳故事
影像作家、小說家、劇作家、戲劇導演康赫分享創作過程
有著多重身份的康赫現場展示了他正在為深圳量身創作的影像素材片段,分享他的創作過程。他嘗試以全新的拍攝手法,抓取了某地鐵口的上班族流動的步伐、環衛工人打掃樹葉,城市天空的飛鳥等鏡頭,將深圳隱現的淡漠、熱情和快速流動融合在一起,有些影像有凝固的感覺,又保持它的速度感,這些片段將經過后期剪輯處理最終成形。
先后三次獲得“中國最有影響力攝影人物”的紀實攝影師楊延康分享了他30余年的深漂故事。每年他會在深圳固定待上一段時間,另一段時間到外地拍攝,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切換。他說,“城市與我,我沒有離開城市,但是我喜歡放縱自己到邊緣尋找另外一種反差,回到深圳我就學習、看書。到外地,像流浪狗一樣放縱自己去尋找一個人的感動。”
萊卡奧斯卡巴納客攝影新人獎——中國攝影師黃京回憶他與深圳的共同成長
4個月大小就被父母帶到深圳的80后攝影師黃京可以算是深圳“土著”,他是獲得萊卡奧斯卡巴納客攝影新人獎的中國攝影師,在故事會現場他分享了他在深圳拍的12張照片。黃京說他平常買菜、遛狗、出去散步,無時無刻都背著相機,家樓下會發現不少有趣的東西。在他的城市與我公共影像創作計劃紀錄片中他感慨,小時候常去的地方現在完全不認識了,甚至遺憾自己小時候常拿著游戲機而不是相機,沒有留下更多與他一起成長的深圳故事。他站在一個很新的地方告訴我們一些很舊的故事,通過影像,我們看到深圳的過去和現在,也看到城市的未來在其中萌芽。
閆雨電是“城市與我--公共影像創作計劃”公眾單元入選攝影師代表,同樣是一個資深的老“深漂”,他用攝影表達著自己對這座城市的理解,感受著深圳的機會和包容。他把常人看到城市中可能會忽略的那么一個瞬間捕捉出來,帶給觀者重新回味。在東門老街,他曾經為了拍一對賣糖葫蘆的老夫婦,追著他們拍了三條街。
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饒小軍教授
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饒小軍教授認為,攝影師與建筑師的共同點在于對城市空間的觀察,都在探討“視知覺”,不同的是,建筑師可以說是一個空間的預設者,設計了這個城市,卻無法預期一個城市的未來會走向什么樣。攝影師則是記錄著這個城市的變遷。通過眼睛看到的城市和客觀上城市發生的意向的變化來認識和了解深圳,尋找城市的身份認同,是非常豐富和有趣的。
關于“城市與我”公共影像創作展
為了探索和呈現屬于深圳人的城市意象,作為2017國際城區影像節(IUIF)公眾單元活動,由影像節與華潤置地、瑪格南圖片社共同發起,由大乾藝術機構策劃運營的“城市與我”公共影像創作計劃,于今年8月底起向公眾征集關于深圳的攝影創作與故事,以影像喚起城市日常的更多可能性。活動收到來自近200 位參與公眾的約600幅作品,最終評選出27幅作品。10位城市意見領袖也受邀參與創作,以多元的視角觀照城市的價值。10月14日起,這些擁有不同切面的作品,與十多幅來自攝影殿堂瑪格南圖片社的攝影大師在深圳等城市拍攝的作品一起,分為“瑪格南看城市”、“生長的城市”、“37*37計劃”三個單元,在深圳萬象天地LG層大中庭舉行的“城市與我-影像創作展”中與公眾見面。該展覽持續至10月29日。
大沖,2017 作者:孫大壯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2014 作者:閆雨電
深圳大沖,2016 作者:黃京
展覽期間,與倫敦、巴黎聯動的瑪格南70周年特別活動“駐地實驗室”(Live Lab)項目也在此同場舉行,瑪格南攝影師 Alex Majoli、 Christopher Anderson駐留深圳,以影像深入探索城市的居住方式、文化遺產和商業文明。(采寫/陳曉玲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