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總量繼續領跑全國,但增速達到1998年以來最低,說明減稅力度加大。”省國稅局黨組書記、局長胡金木近日在調研中舉例,“營改增實施以來,原測算廣東全年減稅約為570億元,據2016年12月的統計數據,實際減了673億元,超出預期逾百億元。”(2月20日《南方日報》)
稅收是國家最主要的一種財政收入形式。馬克思指出:“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稅收也是一種智慧,稅率如何確定,稅種如何劃分,不僅關系到財政收入,也與市場主體的積極性緊密相連。
以“營改增”為主要內容的稅收改革,充分發揮了稅收的杠桿作用,撬起了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動力,撬起了中小企業的發展潛力,也撬起了服務為主、管理為輔的營商環境。歷史上,光武帝劉秀實施的減稅政策,開創了“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馬被野”的“光武中興”。現實數據表明,減稅降費能夠進一步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生產經營積極性,是著眼長遠,持續增強發展后勁的有力舉措。
“營改增”不僅直接降低了企業的稅負,讓企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還進一步優化了稅收結構,帶動相關投資,激活了經濟發展的一池春水。輕賦稅,企業才能夠輕裝上陣,在市場中真正“跑起來”;打造優質的營商環境,能夠為企業節省更多時間和資金成本,進一步提高生產力。“營改增”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舉措,能夠增加有效供給,刺激消費,從而打通經濟發展的“任督”二脈,培育新的增長點,打造廣東發展的新引擎。
有人也許會說,以“營改增”為主要內容的稅收改革雖然讓企業減輕了負擔,也讓財政吃緊。其實不然。歷史和現實已經表明,企業承擔的稅負過重,雖然能夠一時提高財政收入,但也挫傷了企業發展的積極性,不利于經濟的持續發展。只有藏富于民,把提升服務水平作為主線,把增加有效供給作為重要手段,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主要目標,才能進一步激發全民干事創業熱情,穩中求進,開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
全年減稅673億元,超出預期逾百億元,這是廣東省2016年減稅降費的成績單,也是企業發展的一顆“定心丸”,讓企業看到了政府減稅降費的力度和決心。經濟發展,要靠拼速度、拼質量、拼效益,歸根結底,還是要拼市場主體。為市場主體減負加油,他們才能輕裝上陣,在2017年,跑出更強后勁,跑出更好效益,跑出經濟發展的“廣東加速度”。(南方網郭雪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