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人問她,什么是文化自信。在她看來,“文化自信”,就是信自己民族的文化!本期師說讓我們一起走進游錦亮老師的“佾舞禮樂”文化課堂。(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立場。)】
我的專業是講中國佾舞禮樂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不知這句典籍現代有多少人認真讀過?知道“佾”字怎么寫的人到底有多少?非常遺憾地是,可能我們大部分人已經不認識“佾”字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中國《四書 ·五經 》當中的《論語》,其第三篇就是《八佾》篇。只要我們讀 《論語》到第三篇,就可以認識 “佾”字了。為什么“佾”字卻成為現代人的生字了?回答是,因為現代人很少讀祖宗的圣賢書了。說得有些嚴重,但不必傷感。現在,我們來回答一下關于民族文化自信的問題。試問100多年的西學東漸,是否會侵蝕中國文化呢?回答是,不可能!
不要忘記,中國文化根基是如此的深厚,延綿千百萬年的文化基因一直生生不息地流淌和傳承,如同我們不變的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的人種基因;如同我們拿起筷子夾菜,吃饅頭、包子、餃子的生活習慣;如同拿起毛筆寫漢字、春聯、歌詞詩賦的學習習慣等等,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我2014年呆在英國,教一位英籍華人的第四代、一個九歲的孩子 改變以刀叉用餐的習慣,一個月后他竟然能用筷子夾碗里的餃子和湯圓。這便是祖祖輩輩,千百年留給我們的文化基因,這種深厚的文化基因充滿著智慧,而且一激就活。
什么是文化自信,就是信自己民族的文化!中國文化有千百萬年智慧的傳承,已經不斷地經歷過了知識的、知識的、知識的層層積淀。這種積淀不是一蹴即就,是中華民族祖祖輩輩、千百代人的辛勤耕耘,直至我們這一代人,依然能看得見的上幾代人的代代傳承。中華民族這種層層積淀、代代傳承的文化智慧早已造福給了世界和人類。
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人永遠是以終為始,追求真實。我們中國人常常講“道”,回答問題的“是”與“否”,也是通過“知道”、“不知道”來表達。其實我們中國人就是講做人要有“初心”,做事要追求客觀真實,天地萬物以人為本。
我們中國人堅持以人為本。“人本”是中國人“自信”的源泉和力量。我們中國人不但堅持以人為本,而且還堅持效法天地祖先,因為中國人知道人類與天地宇宙共生。我們的先祖們看到了自然界的客觀存在,故對天地宇宙以及先去的祖先保持一種恭敬心,而且將這種恭敬心通過“祭祀”的方式表現出來一種儀式。故, 我們中國人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并以此激勵子孫后代不斷奮斗,積極進取。中國的“法”字特別有意思,既有學習效法的意思,也有規矩、規則、次序的意思。
所謂“儒門釋戶道相同”,文化自信是要有胸懷的。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韓愈說過:“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什么意思?答案:包容。中國文化最包容。中國文化是真正有人類格局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就是中國文化造就的君子士大夫發出的聲音。
中國是君子之國,中國的君子是有自由靈魂、家國情懷和天下擔當的。故,中國的君子最具備人類的貴族精神。中國文化講究“精神”二字。老子說過“大道至簡”。孔子說過“道不遠人”。其實“道”就在每個人的身邊,“道”不必靠別人和你講,而是需要自己去悟。悟“道”需要有念力。念是有周期的,“想”只是一時之想,而念是“想”的一種持續和循環。“念力”一詞更是中國文化的智慧。我們老祖宗都說過了,人是磁場,科學試驗做完以后告訴我們,人確實是磁場。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磁場。所以,中國人一直強調磁場,就是念力。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德行天下,禮樂之邦。現在,我們來說說中國文化當中的佾舞禮樂。佾舞是中國禮樂的符號,是關于“天地人和”的哲學、美學和道德學。佾舞,是君子之國的“君子之舞”。作為“君子之舞”,其特別講究中國文化當中的“精神”二字。
如果我們一味地研究佾舞其舞蹈動作,是沒有太多意義的,因為佾舞其動作只是表象,而佾舞內在的“一氣周流”便是中國之氣力。佾舞所帶給我們的君子之學,君子之道,便是將“仁、義、禮、智、信”滲透到身體語言的每一個動作。或者這么說,佾舞外在的動作只是表象,而“仁、義、禮、智、信”的精神才是佾舞應該有的文化特質,才是佾舞應該表現出來的震撼力。
如佾舞當中的文舞,佾生左手持 籥、右手持 翟款款起舞。“籥”在中國古代是蘆葦或是竹子做出來的一種三孔的管樂樂器。這種管樂器也是佾舞文舞的道具,它代表“地”。“翟”是插著野雞尾毛的龍頭,它代表“天”。佾舞的舞者稱之為佾生。佾生手持籥翟,以示“君子”立與天地之間。
佾舞,無論是文舞持籥翟、還是武舞持干戚,都是將中國文化當中的“仁、義、禮、智、信”融會貫通到舞蹈的每一個動作當中。那么接下來,我們講講佾生如何通過“仁、義、禮、智、信”的身體語言,將“天行健自強不息,地勢坤厚德載物”的君子精神加持于自身。
首先,我們來講講什么是“仁”!
“仁”是中國文化當中“取與予”的一種智慧。“仁”是知先后次第,但不可以有“次第心”的一種公平、公正。
“仁”字從甲骨文到現代簡化字,字形幾乎沒有太大變化。右邊一個“二”代表“二極”即“天和地”,左邊是個人.這個人的含義比較廣,即有君、又有民。故,“仁”就是立于天地之間的人。這個字的造字本意應該表達的是,要將人當人,即不必將人看成神靈上帝,也不可以將人當成草木畜生,“人人相等,即君民同視,平等博愛”。《禮記?經解》上有記載:“上下相親謂之仁。”
《中庸》里說:“仁者人也。”也就是說有仁愛之心者才符合儒家價值體系里的“人”。孔子曾經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是孔子的大智慧,推己及人,以至有天下大愛。當一個人知道“取予之道”的時候,天下便大同。
佾舞強調天地之間“以人為本”,君子以佾舞的形象立于天地之間。故,佾生在舞蹈時需要注重呼吸和吐納,以及動作和氣力取予得當。佾舞有很多“退與進”的舞步也在“取與予”之間。在佾舞禮樂的課堂上,佾舞授課老師會引導學員學習“觀內”。佾舞是一種觀內的舞蹈,它與我們現在看到的現代舞有一些根本的不同,比如說現代舞的面部表情其情緒表達非常豐富,現代舞的動作特別講究技巧方面的張揚和熱情奔放等等。但佾舞的面部表情則要求自然放松而形成一種特有的端莊,佾舞的每一個動作需要滲透到身體內部表達完整,再持續下一個動作,佾生會將自己的呼吸吐納送達到自己每一個要表達的動作當中去。
其次,我們來講講什么是“義”!
什么是“義”呢?勇者、強者為“義”。義者須具備勇于決斷,強有所守的智慧。故,“勇”是關鍵時候的一種決斷,一味地往前沖并不是祖宗的智慧當中所說的“勇”。正如同 《禮記·樂記》所云:“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論語·學而》曾提到:“一日三省吾身。”省什么?忠乎、信乎,我們中國人講的忠信,便是義也。如果一味往前沖,這是對自己和他人的一種不負責任。 佾舞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義”的所作所為,特別是當龠翟道具隨著佾生的身體,上下、左右舞動的時候。
《大武樂章 》非常好地記載了佾舞當中的武舞,很好地詮釋了武舞其義者、勇者、強者的精神。《大武樂章 》主要包括《詩經·周頌》當中的《酌》、《武》、《般》、《賚》、《時邁》、《桓》(學術界對此先后排序,稍有不同見解)。
《尚書·牧誓》是武王伐紂前歌舞儀式上的誓言詞,其中這樣記載:"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勉哉!不過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勉哉夫子。" 《禮記·樂記》當中賓牟賈與孔子的一段對話很好地詮釋了《尚書·牧誓》上面這段記載的意義:“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語汝。夫樂者,象成者也;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大公之志也。”一句大公之志也,彰顯了強者的正義。
《大武樂章 》特別強調“強”這個字義的內涵。“強”字的甲骨文是一把弓,三道界線,中間有兩塊田,這就是農耕民族的版圖,守護家國天下。真正的強者是守護,故 《禮記·樂記》子曰::“總干而山立”,強調的是正義之士,仁義之師具備絕對的“保家衛國”的防御能力。強是用來守護,而不是用來進攻。
接下來,我們來講講什么是“智”!“智”是有方向的能量和思想。
當能量和思想有方向的時候,才是多謀足“智”。“智”的甲骨文是(短兵器,干)+(口,)+(長兵器,矢) 。
古人說“智”者樂水,我以為里面有三層意思。首先上善若水,水往低處流,是謙謙君子卑以自牧的表現;其次平靜之水實則涌動,動中處靜實則大靜;再次水順勢而流且自然而然,故水流即法流。從上第三層意思里面,“智”也詮釋出“變通”的意思。智者一定懂得拿捏分寸順勢而為,既堅持原則又因地制宜地變通。
佾舞當中的“智”與“智”者樂水有異曲同工之妙。首先,佾生的動作流轉以及身體氣力張弛有度,佾生推動文舞的龠翟、推動武舞的戚干之間,均體現出君子的謙卑有度;其次,佾舞幅度很大的部分動作,依然滲透出中國文化意境的深遠寧靜,讓觀舞者體會到佾舞的大靜大美;再次,佾生在佾舞的動作與動作之間拿捏得當,其情緒看似無需控制,表達自然而然。
我們再來講講什么是“信”?
“信”的本義為言語真實,引申意義為“誠”。
《說文解字》中說:“信,誠也。從人從言”。“信”的意思是“誠”,那么兩個字連起來就是“誠信”。“誠信”是天地之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中庸 》有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從二十章到三十三章均在論證“誠”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系。
信則誠,誠則真實。這個世界除了真實,可以說沒有其他任何東西存在。故,中國文化的“美”是真實、完整的美,也就是“真、善、美”。這種美反映出中國文化推崇的做人做事應有的態度,也反映出君子之國的道德氣象。
信可以通過言語、文字表達,但“信”最終是一種時間價值的表現,“信”需要通過時間周期產生其價值。
故,佾舞的“美”一定“真、善、美”。佾舞的每一個動作都是佾生“真、善、美”呈現。佾舞動作簡潔完整,其動作款款而動、自然唯美呈反復周期狀態出現,旋轉動作的循環也是周期下的運轉,動作反反復復在周期上出現,這也是自然的規律。佾舞的每一個動作均要求佾生將內心思想表達到位。佾舞每一個動作的周期性也是思想語言的信息傳遞。
仁、義、智、信,前面四個字講完了,那么“禮”在佾舞當中是怎么運用的?
佾舞始源于巫、史、祭祀,可以說人類剛開始是以自身的身體語言通天絕地致福。進入三皇五帝時代,華夏民族向農耕文明過渡,史上出現佾舞意識形態的“六代大舞”。那,我們來看看佾舞與“禮”字之間的關系。
“禮”字的甲骨文:“豊” (上為打著繩結的玉串)+(下為豆型容器),表示打著繩結的玉串放在豆型容器里,后再加“示” (祭祀臺 )造“禮”。“禮”表示玉承裝在豆型容器里面,在祭祀臺上呈獻。 《說文解字》中:“禮,履也,......從示從豊。”由此可見,“禮”源于巫、史、祭祀,以玉事神致福。
自人類遠古以“禮”鏈接人與天地神靈之間的關系,隨著人類的進程和發展,“禮”不但是鏈接人與天地神靈、祖先之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鏈接人類社會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千百年來,在中國文化的進程中,由巫到禮,釋禮歸仁,直至周公制禮作樂,以“禮”和“樂”為核心對文化進行歸納,禮樂和合成為國家的典章制度。《左傳》有云:“國之大事,非祀與戎。”“禮”由最先人類氏族部落的巫、史儀式,演化成為家國的祭祀文化,最終發展成為人類社會的秩序,規范,法則。中國人講“法”的核心是禮,直到今天,中國人依然會以“禮”作為判斷是非的一個標準,比如說“禮也”、“非禮也”。中國的“禮”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從多維度去詮釋。比如說“禮”的核心是孝。《孝經》中講:“夫 孝,德之本也。”《論語》中說“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可見,孝于時間維度上講,父母在世時應盡心奉養、父母去世后要恭敬祭祀;孝于空間維度上講,便是“老吾老,幼吾幼。”以達到社會關愛、社會和諧。
“佾舞”二字出自《論語》。周公制禮作樂,“佾”定義為八人的隊列,八佾、六佾、四佾、二佾成為國家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于廟堂祭祀、國家慶典、迎賓社交等重大場合。
佾舞從外在的表演形式,到內在的身心修養都離不開“禮”。佾舞自始至終都是一支“禮”的舞蹈。可以說,佾舞的每一個動作都是處在禮儀當中。在佾舞教學中,對舞者形體和舞者容貌都有非常嚴格的禮儀要求。
走進“佾舞禮樂”文化課堂,學員們應該將“仁、義、禮、智、信”化為佾舞的身體語言,領會佾舞當中的君子之學,君子之道,并能將學習所得運用到我們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走進“佾舞禮樂”文化課堂,學員們應該在接受東方形體、詩詞歌賦教育的同時,接受中國禮樂文化的智慧,以禮樂融合自己與家人、自己與周邊的各種關系,服務家庭,服務社會。這便是我們中國文化的魅力,這便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最后,說說佾舞在中國禮樂文化當中的價值。
首先,佾舞是中國禮樂文化的符號,其可考證的歷史有三千多年。佾舞見證了中國“禮樂之邦”的文明進程,佾舞的文化觀念涉及到古代社會的一系列典章制度,飽含豐富的中國儒家學術思想。作為中國古代的隊列舞,也是最早的廣場舞,八八64隊列的八佾布陣蘊藏著中國連山易、歸藏易以及周易的天文地理之氣象;其次,佾舞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佾舞的挖掘和探究,對研究中國舞蹈歷史、中國戲曲歷史、中國民間藝術歷史等等均有著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再次,自隋唐中國科舉制度開始,佾舞正式列入祭孔文化。佾舞集孔廟、文廟的歷史信息于一身,對各地孔廟、文廟祭孔文化恢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寂兮寥兮,有物混成。
天成四時,地成四維。
天地人和,帝堯舜禹。
擊節和弦,典樂升歌。
九賓于廷,八佾河洛。
籥翟戚干,禮樂制邦。
文王仲尼,綱紀斯章。
修身齊家,承而恭傳。
鐘磬列懸,禮樂再舉。
衣冠上國,玄端佩蘭。
方圓有序,社稷平安。
垂手拱治,時代朗朗。
本期嘉賓介紹:
深圳市佾禮佾舞文化研究院院長 游錦亮(字 米泥 )
游錦亮(字米泥):深圳市佾禮佾舞文化研究院院長、創始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佾舞禮樂》公益課授課老師;佾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自2009年開始研究、探尋、保護和傳承中國佾舞禮樂,是當代中國佾舞禮樂的踐行者、推動者,其十多年研究已完成:
一、《中國少兒禮樂》教材、《中國佾舞禮樂》大學選修課教材、《佾舞舞蹈視頻教學》教材的編撰;
二、《佾禮中國》、《佾舞中國》、《大武舞》、 《簡兮 》、 《華夏三月三》、 《禮歸華夏 》、《華夏厚土 》、 《呦呦鹿鳴》、《鄉飲酒禮》、《佾舞.西施》、《佾舞.西洲行》、《佾舞.山情海韻》等舞蹈影像編導、制作和發行;
三、《最后的佾生》、《華夏之佾禮》的書稿創作;舞蹈劇 《禮樂頌》的劇本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