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一手畢業證,一手從業資格證
深技大學子另一個課堂在企業
德國雷根斯堡應用技術大學教授Eber在深技大講授創業實踐課。
深圳商報12月19日訊 “學校精心培育每一個學生,國際化、訂單式培養的人才模式,讓我們絲毫不用擔心未來出路,我們要做的就是學習。”深圳技術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郎海城曾在開學典禮上如是說。一所全新的大學,能讓學生談及未來如此自信,是因為深技大對學生有一句鄭重的承諾——到畢業時,每個學生都會手握兩個證書:一手拿畢業證,一手拿從業資格證。
學校根據深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前期設置中德智能制造、大數據與互聯網、城市交通與物流、新材料與新能源、健康與環境工程、創意設計6個學院。這些專業從設置伊始,就是立足于“對接未來”。
“如果你晚上來我們學校看看,你會發現104實驗室里總是燈火通明。”深技大中德智能制造學院院長呂啟濤所說的“104實驗室”,是深技大與大族激光共建的激光應用特色實驗室。這座實驗室將大族激光最先進的機器人、3D打印、立體車庫等技術“一網打盡”,成為學生們最流連忘返的實驗室。而這,也是深技大積極促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寫照。目前,深技大已經和150余行業領軍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將企業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
此外,深技大還從華為、大族激光、大疆創新科技等知名企業招聘了40余名技術總工和研發精英,擔任教師。這些各個行業的領軍人物,帶給學生的將是來自行業最前沿的技術,引領著學生與產業同步發展,從跟跑到領跑。
緊密與企業對接,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甚至已經成為對教師考核的標準。通過全球攬才,深技大已經建立起一支323人的國際化、專業化、高素質師資隊伍。但與傳統高校不同的是,深技大的教師不僅有“高大上”的學歷,更有“接地氣”的經驗。
深技大負責人阮雙琛說:“我們希望招聘的專任教師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比例要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0%以上;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企業高管、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兼職教師,比例要達15%;專業教師每5年企業實踐時間累積不少于6個月。我們招收博士的時候,要求他在企業工作3年或者3年以上,而且做到技術總監或者技術負責人的層次;如果是博士后,就要求他得從事過大型工程項目,解決過實際問題。”
傳統高校中,教師發了多少論文、獲得了多少科研經費,常常被看做是評價教師的“硬指標”。但是在深技大,這些不再是把教師困在“象牙塔”里的理由。“我們與傳統高校不同,深圳技術大學不以論文數量、科研項目數量及經費作為教師考核的指標,而是以解決企業、行業和產業的實際問題、產學研創新成果、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作為教師考核的內容。”阮雙琛說,應用技術類大學必須要把實踐作為檢驗教師的一把重要“尺子”。
文/圖:吳吉 謝馥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