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踐行“素食主義”,立志做一個飲食寡淡的人。據《錢江晚報》報道,在美國有1/10人口、英國有1/6人口已經或正在考慮成為素食者。而在中國,隨著“都市富貴病”患者日益增多,素食也正在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不過,長期吃素其實是有弊端的,可能會導致身體營養攝入不均衡,尤其會造成缺鐵性貧血。那么,素食主義為什么會引起缺鐵性貧血呢?出現缺鐵性貧血,素食主義者該如何改善飲食呢?
飲食過于寡淡容易出現缺鐵問題,進而引發貧血等不適。據《北京晨報》報道,素食中鐵質來源為植物中的非血基質鐵,吸收率僅有5%,相較存在于牛肉、豬肉、羊肉等肉食內吸收率為20%~30%的血基質鐵,偏愛素食的人鐵元素的吸收量會很有限。而長期缺鐵就很容易干擾血紅素的形成,進一步影響造血機能,導致缺鐵性貧血發生,繼而引起暈眩、疲倦、虛弱等生理不適反應。
紅網也提到,從人類進化的歷史、人體的消化結構等方面來看,人應該屬于雜食動物,即不是單純的肉食或素食,一味地強調單純的素食、肉食都不利于人類的整體發育和發展。從營養學角度來說,人類飲食的葷素黃金比例應該為1:7,即1分葷7分素。飲食應種類多樣,營養才會均衡。
對于易出現缺鐵性貧血的素食者,南方網提出了5點飲食建議:
1.食用高蛋白飲食。蛋白質是合成血紅蛋白的原料,應注意膳食補充,每日數量以80克左右為宜,可選用奶、豆制品等優質蛋白質食物。
2.適量攝入脂肪。每日以50克左右為宜,脂肪不可攝入過多,否則會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及抑制造血功能。
3.適量碳水化合物。每日400克左右。
4.進食含鐵豐富的食物。提倡使用鐵鍋。
5.膳食中應包括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特別是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對防治貧血有很好效果。(張磊)
本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304)醫院八一大樓門診部主任彭國球進行科學性把關。(專家領域:健康養生類、臨床醫學類、心理醫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