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讀書會活動
己亥末,庚子春,大疫。禁足令下,門戶幽閉,商旅不行,萬巷皆空……疫情驟然按下“暫停鍵”,封閉獨處的須臾也讓人收獲了難得的靜謐時光,于是,閱讀成了深圳人的慰藉方式。“不宜抱團取暖,就讓我們抱書來溫暖自己。”在疫情中,無處不在的民間閱讀活動如星星之火,借助網絡長出新芽,他們將一個人的閱讀變成了一群人的共鳴。
轉戰線上,打造民間閱讀活動新范式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2019年12月29日,是深圳讀書會1428期現場分享活動,深圳讀書會創始人汪洋分享了一本好書《人生海海》。說出上面這句話的時候,他根本無法預知,一個月后,新冠肺炎席卷全國,而他這個湖北人,經歷了一段怎樣的歷程——1月6日“新起點圓夢2020-新年朗誦會”,1月11日《青少年生涯教育的33個關鍵詞》現場講座,1月23日武漢封城,隨后,深圳讀書會的線下活動戛然而止。
汪洋雖在深圳,卻對親朋的焦慮和迷茫感同身受,于是,經過迅速籌備,2月中旬《戰“役”不焦慮指南》在深圳讀書會上線,7位心理學專家受邀在線進行公益直播,從家庭、職業、生涯規劃、兩性等角度,為書友送上貼心關懷。也正是這場線上活動,讓汪洋更加確認,宅家封閉的人們并非物質匱乏,而是精神焦灼,而閱讀足以調適精神狀態,保持健康陽光,進而調節身體免疫力,戰勝病魔。這正是閱讀的能量所在。
2月,深圳讀書會“紙短情長”第二季活動線上啟動,雪片一樣在朋友圈接龍傳遞的手寫信箋,寫的是讀書、成長、親情、愛情,言說的是溫暖和感動;3月《重啟你的2020》帶著思辨在線上開壇;同月,一條幫助湖北恩施義賣中華紅血橙的消息刷爆了書友們的朋友圈……
“很多朋友告訴我,趁著疫情在家讀了很多書,包括一些買了許久都未曾翻過的書。我也是。”汪洋組織讀書會活動的同時也在不斷自省,他說,人對心靈回歸有著深層次的需求,正因被強制性地剔除了非必要社交,許多人開始靜下來,反思自己在社會系統里存在的意義,繼而通過閱讀拓展思考的維度、追尋內心的豐盈、叩問生命的價值。
汪洋認為,在宅家封閉期間,民間讀書會因其自由、靈活性,自然而然地成了一股精神撫慰的清流,未來也將發揮更大的作用。他預測,“深圳讀書會的線下讀書平臺已趨于穩健,疫情過后,‘線上悅讀’極可能發展為讀書會的一個新單元,成為書友們的一個新陣地。”
十年共讀,以集體閱讀記錄時代巨變
“即將到來的十年將會是驚人巨變的十年,谷歌總監雷·庫茲韋爾預測‘奇點’很可能出現在2029年……用既有的經驗和知識,都不足以對這個年代進行準確的評估與判斷,而集體閱讀足以作為一種線索把將來的日子串聯起來,并在這一過程中,推動每個參與的個體追求內在價值實現。”2020年元旦前夜,深圳書城中心城尚書吧里燈火通明,一場由后院讀書會發起的閱讀跨年活動中,后院讀書會創始人王紹培與“后院”的老朋友共同啟動了“十年共讀”活動。
后院讀書會會長宋黎鵑介紹,“讀書會計劃每年精選最有價值的圖書、尋找各領域的領讀人,帶領讀者一起精讀人文新經典,旨在以持續的閱讀爭取生命的自由。”據悉,截至4月,書友們已線上完成了《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共讀,目前正在研讀《當下的啟蒙:為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辯護》。
不知是不是一種巧合?“十年共讀”頗有預見性地采取了“4場線下導讀、160場線上席明納共讀”的方式;而今年推薦的4本書目也讓書友能夠進行某種意識和心理訓練,拉開時空距離審視當下社會的得與失,了解現代文明,探究每個人面臨的當務之急。宋黎鵑告訴記者,除了“十年共讀”外,讀書會還推出了系列線上讀書論壇,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國剛、原國家清史辦主任卜鍵、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梁鴻等專家先后與書友云端共品書香。
“人如果能夠慎獨,心里會更容易做到平靜、安定、自足——閱讀正是通往慎獨的一個好方式。內心世界的豐富,讓我們在面對外界束縛時,可以保持一種相對的自由感。”杜艷洲是后院讀書會的一名資深會員,作為一位自主創業的教育界人士,疫情期間,他一邊參與“十年共讀”汲取著社群精神的力量,一邊帶領學生,圍繞一些經典課文展開深度的哲學解讀、文史剖析。
“后院讀書會提高了我在深圳生活的幸福指數,我在這座城市的朋友大部分來源于讀書會。”杜艷洲坦誠地說,“參加共讀非常有儀式感,書友之間的團聚、同頻共振的思考,給我們帶來很多精神上的滋養。”未來十年,他期待著與這群老朋友“十年共讀”,完成一場精神氣質與生命狀態的沉淀與升華。
親子閱讀,給孩子一對會閱讀的父母
“下樓啦!一邊玩一邊聽故事嘍!”星河時代小區的家長們最近遛娃有了好地方,小區廣場上不定期會出現一位會講故事的漂亮媽媽,雖然戴著口罩,可孩子們都特別開心。這位漂亮媽媽就是彩虹花公益小書房的一名資深志愿者、彩虹花講師團導師趙蓉老師,也是一位知名閱讀推廣人,受疫情影響,彩虹花線下閱讀活動全部暫停,她便趁著遛娃的時候,在社區里見縫插針地做故事媽媽。
彩虹花公益小書房理事長韓巖女士介紹,1月,彩虹花在全國各地的站點組織了29場線下閱讀活動,疫情來襲,活動隨即轉到線上,空中讀書會、童詩會、用畫筆共同戰疫等成了書香家庭的溫馨陪伴。
“給孩子十本書,不如給他一本好書;給孩子十本好書,不如給他一種閱讀的方法;給孩子十種閱讀的方法,不如給他可以分享閱讀的爸爸媽媽——做親子閱讀推廣最大的動力是那份初心,對閱讀單純的喜愛與期待。”韓巖坦誠地說,“閱讀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慢養的過程,時代發展,很多家長頗有被時代與科技裹挾的感受,越是這樣,一些人靜下來推動親子閱讀發展,才越有意義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