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做客深圳雅昌藝術中心。
深圳商報2019年12月03日訊 (記者 梁瑛)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學院院長、北京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單霽翔12月1日做客深圳,在雅昌藝術中心進行了一場題為《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的講座。這位一手把故宮帶上“網紅”之路的知名學者吸引了眾多深圳粉絲,兩個小時的講座時間,全場座無虛席,掌聲不斷,大量生動的圖片、豐富的案例、翔實的數據,為現場觀眾揭開600年古老故宮煥發新顏的精彩歷程,也讓觀眾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講座現場,單霽翔以中國申遺歷程為切入點,為大家闡述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內涵,以及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區別。單霽翔認為,文化遺產保護最重要的兩點,一是世代傳承,二是公眾參與。他用大量新舊對比的圖片,呈現了故宮圍繞環境整治提升、推行限流分流、古建筑維修、文物修復、文物數字化、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所進行的大量工作,與大家分享了故宮博物院在邁向世界一流博物館的進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實踐經驗,還講述了幾代“故宮人”在保護中華傳統文化中始終堅守文化傳承的初心和使命的故事,最終得出結論,“讓文物活起來,我認為就是今天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建設的方向。”
從過去只開放30%的區域,到現在已經開放到80%,幾年之間,故宮經歷了怎樣的改變?單霽翔用大量新舊對比的圖片,再現了這場艱苦卓絕的攻堅戰。2014年至2016年,故宮組織為時3年的全院環境大整治,以及兩個星期的全院大掃除,為擴大開放掃清了障礙。
2015年一場“石渠寶笈特展”引發“故宮跑”,這也讓單霽翔看到人們對文化的渴望,“人民群眾有強烈的文化需求,我們再也不能把70%的地方閑置,再也不能把99%的文物封存。必須把過去從來沒有打開過的門打開,開放更多區域,舉辦更多展覽。只有公眾真正擁有了保護文物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他們才能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文物保護的事業中,文化遺產才會更安全。”
基于這樣的理念,近年來,故宮很多過去屬于“非開放區域觀眾止步”的地方,今天變成了展區展館,很多作為庫房閑置的房間,今天恢復了原貌。單霽翔說:“正是因為堅定不移地貫徹了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所以今天可以驕傲地說,我們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給了下一個600年!”
在講座的最后,論及故宮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單霽翔談到成立故宮學院,他說:“6年來我們不斷在壯大,培養故宮學者的同時,在全國10個城市建立了10所故宮學院的分院來傳播文化,深圳雅昌藝術中心就是故宮學院的深圳分院。更走進不同國家及地區,比如新加坡、泰國、澳大利亞。故宮去年的教育活動達6萬多場次,是全世界博物館教育活動最豐富多彩、受眾人群最多的。故宮教育不收一分錢。大量的營銷收入投入到同學們身上是最值得的,他們以后一定是對傳統文化有認知熱愛的一代。”